道德经《第十九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第十九章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现代白话翻译】
杜绝和抛弃为满足一己私利而兴的聪明智巧,百姓就会得到无尽的好处;杜绝和抛弃人为的仁义说教,百姓自会复归孝慈之道;杜绝和抛弃机巧功利,盗贼就会消失。
如果上述三个结论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就再借助另外的说法来强化:不管是君王为政之道,还是百姓立身之道,都应该表现出朴素的品行,坚守质朴之德,做本分之我;减少私利之心,消除贪婪之欲,做真实之我;拒绝仿学机巧之能,停止深思货利之事,做纯粹之我。
【心得联想】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在前一章,老子已经深刻地指出:仁义、智慧、孝慈、巧利等59都是大道被废弃之后的产物。因此,这些东西越受世人推崇,就说明社会背离大道越远。在这一章,老子继续阐释自己的观点,认为不管是明君为政之道还是个人立命之道,都应回归到淳朴的状态才更好些。
老子经过“三绝弃而得三利好”的分析论证,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仅依靠圣智、仁义、巧利来治理国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那样做根本就不会有国泰民安,更不会长治久安。但同时老子也觉得,以上分析所得出的三句话结论,虽然很重要、很有价值,但还算不上醍醐灌顶,未必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未必有为政者愿意去践行,所以,仍然需要加以概括才能彰显其价值。这才有了后面的正面论述:既要显现出朴素的品质,又要持守纯真的本质,使其内外一致,饱含质朴;既要抑制和减少私心,又要禁绝其贪欲,使其保持天然纯真;既要断绝习学机巧技能,又要禁息苦思货利之事。如此,就回归大道矣。
这就是老子开出的药方。不要再让世人的心灵飘荡,给心找一个归属,给心灵安家,其途径就在于返璞归真:保持纯洁朴素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达到至高至真之境界。人啊人,千万不要被那些所谓的学说思想所蒙蔽迷惑,那些东西似是而非,使我们难以持守大道清净之体,难以明晓万物之理,所以老子坚持认为还是丢弃那些学说好。
人之初,究竟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是一个有不同认识的问题,但是若从“道”的特质来看,可以说“人之初,性本无”。人之性恶性善,更多地取决于后天成长过程的外部诱因;人之私欲公心,也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所以老子提出的一系列主张,是正确的,也是有用的,但很难被采纳,因为外部世界的影响对人心智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尽管如此,老子富有智慧的深刻思考还是带给我们许多的启迪:
不要把问题复杂化,不要把环境复杂化,不要把关系复杂化,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复杂的环境里。所以不管是具体的管理举措还是企业文化建设,都应追求简洁明快,而且都应以保持纯朴、淳厚、融私于公为目标导向。
聪明也罢,睿智也罢,对人而言,都应该用在做好本分之事上,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务求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但凡把聪明才智用在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方面,实在是危害多多。
人是社会动物,又是感情动物,这就决定了在很多时候,组织号令和情绪感染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所以在组织内部,既要有一系列形式上的规定之举,更要用真情实感唤醒人们的孝慈之心,组织必须营造一种大家乐于接受的情感氛围,才会使成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所以,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让大家得到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应让大家有精神归属,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获得巨大的情感享受。离开了这一点,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