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十四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道德经《第十四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第十四章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现代白话翻译】作为天地万物最本源的道,因其平易不显、幽隐不明而无法眼见,人们不可能用眼观察到道的形状;因其悄无...

【第十四章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代白话翻译】

作为天地万物最本源的道,因其平易不显、幽隐不明而无法眼见,人们不可能用眼观察到道的形状;因其悄无声息而使人无法耳闻;因其微细至极而使人伸手击打却无所触及。道所具有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及的特性,分别可以称之为道之“夷”、道之“希”、道之“微”,而道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性,无法再进一步详叙其因、探究奥妙,它们浑然天成,自成一体,只能视之为“一”,这就是道之“一”。

万物本原,源于道一。就是这个道,无形无象,因而其在上者并不光耀明亮,其在下者亦不昏冥暗昧;道在隐幽渺茫中连绵不断而难以言说,似有似无而归于虚空无;道没有具体的形状就是它的形状,不似或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事物就是它的物象,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似有似无、亦有亦无、恍恍惚惚、惚惚恍恍;迎着道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头,跟着它我们看不到它的尾端,它就这样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在无形无象、无声无息、无色无味、无垠无际中生育天地万物,永恒存在。人若是能够理解并掌握本原大道,就可以驾驭万事万物。时过境迁,古今虽异,但亘古不变的是道之理。理解了天地初生的奥秘,体会了道的法则,就能够治理万事万物、家国天下;掌握道的根本,就能梳理道的体系。

【心得联想】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世界真奇妙,不想不知道,要想说得清,还真很难道。人从哪里来?天地万物哪里生?最初的时空在哪里?时空之外是什么?时空以后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涉及对天地万物本原的认识,在老子看来就是“道”。所以,老子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并以不同的形象化描述来论道。

论道是为了悟道,悟道是为了依道,所以首先要激活思维。老子论道,总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感知外部世界可以凭借看、听、摸,这是最基本的,但当有看不透、听不清、摸不准的情况发生时,人要善于以慧眼“智见”、用心灵感知。

大道同一。论道的目的,在于明理,在于理事。一个人不可能凡事都亲历亲为,都要亲自眼见、耳听、手触,因此,重要的是掌握规律,由此及彼,贯通古今。所以,当其他人还仅限于就事论事的时候,你却已经开始借事说理了;当别人也能借事说理的时候,你却达到了以理论道的层次;当别人同样以理论道时,你却已进入无欲无我、无语无为的至高境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