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第四十七章原文】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现代白话翻译】只要悟通大道之理,就可以不用行万里路而尽知天下之变,就好像可以不通过窗户仰头窥视也能知道天象运行一样。如果不能循道而为,走出越远,则越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因而对事物本质所识所见就越少。对于修养至高的圣人而言,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必亲...

【第四十七章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现代白话翻译】

只要悟通大道之理,就可以不用行万里路而尽知天下之变,就好像可以不通过窗户仰头窥视也能知道天象运行一样。如果不能循道而为,走出越远,则越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因而对事物本质所识所见就越少。

对于修养至高的圣人而言,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必亲自远行而能尽知天下事理,不必亲历亲见即可明晓名分,更不妄为而可达到成功。

【心得联想】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多方能识广,应该是基本的道理,而老子在这里却提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的结论,这看似违背基本道理的命题,我们该怎样理解呢?老子反对妄为,但是否也反对亲历亲为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开悟;名师开悟,不如自己感悟。天下万物情同一理,这是感悟得以产生的基础。如果万物各异,并无丝毫联系,也无任何相似、相通、相同之理,那么人即使对外界事物有感悟,也不具有普遍意义和应用价值,因为它不具有通用性。正是由于万事万物之间相互有联系、有影响,人们才可以将其对一物一事的感悟不断加以归纳总结,最后抽象其事而尽得其理,这才有了借事说理以及更高妙的以理论道。老子正是站在以理论道的层面,才得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这一看似错误实则深刻的惊人结论的。

循道为政,顺其自然,无为而民自化,天下自正,所以无须领导东奔西走,更用不着“现场办公”。当领导风里来雨里去,夜以继日不停歇地开会、布置、指挥、协调的时候,尽管也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这也正说明管理出状况了,事情有问题了。循道守德,为民执政,就可将一己之身心与天下众人之身心相融相通,即使高坐朝堂,也能尽察民情,尽知民愿,如此,就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相反地,如果离开正道、丢弃道德,舍本以求末,那样走得越远,知道的真相实情越少。

高明的领导“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全在于科学的判断和推理。领导无须“事必躬亲”,但要“尽在掌控”;放手不等于放纵,放权不等于“弃权”。当然,如果你的领导水平还不够高,恐怕还只能是“行而后能知,见而后能名,为而后有成”。意识到这一差距,是为了消弭这一差距。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