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现代白话翻译】道虚空若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全在于感悟,因此不同的人对道的理解不同,在行为上也有...

【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现代白话翻译】

道虚空若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全在于感悟,因此不同的人对道的理解不同,在行为上也有不同表现。那些修养较高的上等之士能领悟道的奥妙,必勤勉遵行;修养境界一般之士,有所体悟,亦有所疑惑,因而有所行,亦有所不行,这就是将信将疑,无所适从;那些没有修养之士,根本就不能体悟道的玄妙神机,不能明白深刻而简单的道理,因而他们对于道,一笑了之。玄妙神灵之道,不被这样的人嘲笑,也就算不上是道,真的不足以为道。

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明亮的道却好像暗昧无光,进取的道却好像退避之道,平坦大道却好像布满阻遏而难以通行。尊崇高尚的大德却常常如河谷般幽深低下,纯洁无瑕的大德常常存在于浊渍污垢中,广博的大德从来不自满,而总感自身不足,刚健不屈之大德却好像苟且而为,质朴的大德也许会表现得很浅薄轻浮。

棱角分明的方正之形若大到极致,其边缘棱角反而看不到了;巨大无比的器物,反而使人只能见其局部,而无法知其全貌;声音过于洪亮,就根本听不到其声响;物体过于庞大,就无法判断其形状。大道幽隐,因而人们不知其形,亦不可称其名,但却正是这个道,孕育生化万物,成就万物,始终如一。

【心得联想】

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结合不同人的修养和表现,既论道又论德,是这一章最主要的特点和内容,我们不妨分解开来逐一解读。

首先,是找到一个客观的标杆,借以衡量人的差异。因为人与人会由于修养不等而在行为表现上有不同,所以反过来,也就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行为表现而推断其修养的高低。老子分别用上中下三等来描述做人的差距:闻道坚信不疑,循道坚定不移,勤勉而能厉行,属于修养层次最高的,老子称其为“上士”;闻道将信将疑,循道时持时弃,行为时有时无,属于修养层次居中之士,老子谓之“中士”;闻道讥讽嘲笑,循道视同儿戏,见识浅陋不堪,只能是低下之士,老子谓之“下士”。老子确立的标准具有恒久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在今天依然是标准,因此,对照检查一下我们自己,很有必要。

其次,论道,论道之德。大道无语,此为大道之幽隐,但大道之显,却常在其反,因而耐人寻味,人们所谓“机会就在风险中”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地球人都看到这是一个机会而采取行动的话,那还是机会吗?所以老子借用古代格言提醒人们:光明的途径往往就在很昏昧的途径之中;积极进取之道往往表现为无所作为的退让之道;走在平坦的大道之上,要有如履险途的危机意识。什么叫修养?这就是!什么叫有德?这就是!

再次,论德。既然大道之德,常以其反而表现,那么,人之德又该是怎样的呢?老子为世人做了很精彩的描述:

真正至高之德,如空谷一样似无实有,若至白之物能容辱垢;至大之德,常自感不足,充实其德如苟且偷生,淳朴其质也好像不断改变。事物发展到至极,就是另一境界:方正之形至大无比之时,其直棱边角已无所眼见;物器之容至大无比之时,其形制已无法完整窥视;声响洪亮至大之时,人们根本无法听到任何声音,震耳欲聋就是这样;形象至大至高,超出人们视力所及时,也就无法表述形象了。道就是这样幽隐至大至微,无名无声、无形无象而又无所不在。

最后,画龙点睛,把话题回归到明君为政之道:循道而为,善始善终。在此以外,别无他法。

逐一解读老子所论,识其所言,明其所指,更知己之所为,这才算得上看懂了、想明白了、悟清楚了。所以说,真正明“道”的人,往往看起来好像很愚昧无知,这样的人心知肚明,但不轻易表现出来;他们会坚定地依“道”而行,目标指向很明确,却常常表现为顺其自然,并不刻意妄为,好像无所作为一样,进取之举全被退让所掩藏;他们明“道”、行“道”、讲“道”,言谈举止却与常人并无二致,他们与众生同处,丝毫不显露锋芒,也不出风头,与常人无异。

至慧至悟之人,尚德修内,无意其外,立身不择贵贱,处事不介是非,居上不自贵自尊,居下能自安自逸,心随物境,情归自然,随方就圆,顺势而为。

空间至大没有角落,器皿至大难见完形,因此,端方正直的人虽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却似一大中至正之圆,无棱无角,不伤害他人。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因此,真正的大声就是无声,真正的大形象就是无形。道幽隐在天地万物之内,无形象可睹,无声音可闻,因而没有名称,而只有道,才最善于借力给万物而成就万物,万物才得之以成。所以,德一定源自于道,修德重在得道。

既然人与人是有差异的,那么,面对不同的人,就应该用不同的方法与之交流沟通,解决相互之间的问题,而不是用千篇一律的办法,尤其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一定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用错了开锁的钥匙,可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同时,人的教化和完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提升境界,不能用世俗的事物,也不能是空洞的说教,而一定要在生活、工作之寻常中感受“大道”。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通达“道”的桥梁。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