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第五十八章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现代白话翻译】
无为自然的大道有多种表现,且无所不包。就说为政治理天下吧:善为政治国者,无不采取自然宽宏之法,无事无举,无形无名,好似混沌不明,然百姓于其中尽享淳厚快乐,各居所安,各得其所;为政者若事事明察、物物检点,从而贵贱有别,则百姓因之心生奸伪而行诈言狡,慢慢偏离厚道。世间万物变化之道,全在对立统一。比如人皆知祸福相对,但有几人意识到灾祸之中伴随着吉福、幸运之中隐藏着凶险的道理?谁能探究这其中的奥妙,知道其祸福转化的终极何在?其实祸福转化是没有确定的终点的,转化本身就是变化的规律,正不断转化为奇,正常的不断转化为非正常的,美好的逐渐演化为妖异的。只是人们对此感到迷惑不解有太长、太久的时间了。
道德修炼高深之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品德端方,心性清廉,处事正直,智能聪明,却不以端方、清廉、正直、聪明炫示于外、强加于人。他们品德虽然端方,却不以端方妨害于人;他们心性清廉,却不以清廉刿伤于人;他们处事正直,却不以正直撞击于人;他们智能聪明,却不以聪明炫耀于人。
【心得联想】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用一系列极端比对揭示人君应有的为政之道,既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又言简意赅而一语中的,丝毫不拐弯抹角。让我们跟随老子的思维走一回吧。
为政者要善于创造虚静无为的局面来实现治国安天下的追求,因为只有为政者不“好事”、能守静,才会有天下祥和、民风淳朴;为政者若事事明镜似的,老百姓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不惜欺骗使诈也要保护自己的隐私。这样事事务求明察无误的做法,只能逼迫民众远离淳朴之性。所以最好的状态就是无事无为,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把更多可以作为的空间和环境留给民众。
世间万物,都有相反的两个方面对立依存转化着,人间祸福也是如此。祸患发生,其中一定有带来福祥的因素存在着,吉祥降临之后,一定要警惕可能的祸患光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们能理解,“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却常常被世人忽视。人们常常习惯于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习惯于坏事里面有好事的思维,却往往不注意在一帆风顺的时候防范不测风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老子“祸福相倚”思想的另一表达。因此,人们应该在享受福祥喜悦的同时防范可能伴随而来的祸灾,这样才能避免乐极生悲;应该在身处祸患的时候积极寻求转危为安的契机,这样才能走出困境,而不致坐以待毙。
有包容才有和谐。有时候适度的“视而不见”比极致的“明察秋毫”更管用。以明察而言,俗话既有所谓“眼里容不得沙子”一说,也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说,二者分处极端,却都言之有理。“眼里容不得沙子”是不容以假乱真、浑水摸鱼、坑蒙拐骗,是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是“诸葛一生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则是心知肚明却宽容以待,是善意的“放纵”,但绝不是不负责任,更不是有意失职。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在实际工作中,耳听未必虚,眼见未必实。所以领导和管理者一定要慎之又慎地对待自己的“耳闻目睹”,莫以“一己之见”或“一家之言”推断是非曲直。
领导者必须保持自身端庄、清廉、正直、磊落。可以追求自身的不断进步,但不能因此而伤害他人。优秀品质只是修炼的结果,用以约束自己,而不是拿来炫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