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现代白话翻译】
天地很博大,但没有特别的仁爱之心、喜厌之情,对待万物,无意偏爱也无意偏恨,她四时成序、春秋更迭,任由万物自行运动、自生自灭,这就是真正的自然之道。道德修养高深的人就应该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对芸芸众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于此,亦不加恨于彼,不刻意与一些人走得很近而与另外一些人很疏远,不把个人的爱憎情感和意志强加于他人,也不因他人的爱憎而改变自己的原则;高明的君主以百官为刍狗,当用则用,当弃则弃,而不妄加偏爱。
无垠苍天广袤大地之间,简直就像橐籥,如一口大风箱,看似空空无物,一旦鼓动起来却生化出万千事物、无尽景象。这个道理是修养之人应该明白和掌握的。不要追求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语言再华丽也有词不达意之处,要像天地那样,无语无为而万物生。
【心得联想】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老子善于从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去观察并思考,每每有不同于常人的见解和发现。面对礼坏乐崩的社会局面,有人提倡克己复礼,主张仁政德治,而老子则以逆向思维提出完全否定的观点:不要拿仁来做文章,不要有偏爱私心,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恃见多识广而妄为而行。仁爱之心是人特有的情感表现,正是因为有了仁爱,才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喜厌恩仇。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陈列摆放的用秸秆捆扎成的犬羊等祭祀物品,在祭祀结束之前被人们奉为有灵性的神物,而当祭祀结束后却被丢弃,任人踩踏,甚至被焚烧。老子从这一俗世之象联想到大公无私的天地,很自然得出一个在世人看来有悖常理的结论: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老子所要告诉人们的是:不要偏爱,不要偏恨,要像天地那样任万物生长或灭亡,顺其自然;治理社会依然需要如此,要顺其自然,使百官群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不要过多干涉。偏爱也罢偏恨也罢,干涉也罢妄为也罢,都是违道之举,是注定要出问题的。
橐籥,是古代冶炼铸造中用来鼓风的设备,类似于风箱。它在静止不动的时候,中空无物,而一旦运动起来,却能够产生巨大的风力,运动越快,能量越大。老子用这一现象解释道的虚静与作为,并引申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一重要思想观点。
身为领导者,切忌自以为是。常人、普通百姓的自以为是,不会对他人造成严重影响,更不会给组织带来致命伤害。但是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如果自恃听得多、见得多、经得多而对他人工作指手画脚、横加干涉的话,难免使事业发展陷入困顿之中,甚至走进死胡同,所以还是“守中”为好。
在老子看来,要想避免因为领导干涉而导致事业发展受挫,最好的办法就是领导要少说话、少干涉,真正让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依照程序解决问题。在现代组织管理中,这就是“授权”和“机制”。
“圣人不仁”,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就是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但凡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皆为私心杂念在作祟。世间不存在救星、菩萨,没有普度众生的神,因此身为领导,不要追求别人对自己感恩戴德。事业发展走向辉煌成功,没有领导肯定不行,但只有领导也肯定不行。越是成功,越要保持内心的恬静、清净,付出了也就付出了,不要求别人一定回报自己或感激自己。如果领导总能把成功与大家的努力联系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