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略说 70——无为无执
老子略说 70——无为无执
上一篇文章胡涂医提到,“无为,是大道的一大体性、特征。修道,要做的是效法大道的无为”。太上在《道德经》里反复强调“无为”之妙。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里,太上接着说: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些话咱们中国人几乎都耳熟能详。内心安宁,面对一切境界时就容易把持得住。好比社会形势安定的时候,国家就容易治理、操持。在心念未起,杂念未生,外缘未扰之时,澄心息虑,就容易保持神气相抱,精神内守,那时大道就在当下!好比社会在还没有出现动荡的征兆时,能够防患于未然,就能比较容易地谋得长治久安。毕竟那时连征兆都还没有出来,相对要容易处理。这就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这也是太上在上一章里说的“图难于其易”的道理。天下事物,再纷繁复杂再动荡不安,都发生于“未兆”之时。太上提醒我们后代子孙,要居安思危。社会安定,国家大治的今天,就要预见到可能有变乱的苗头,及时谋划处理才能长治久安。在前念已过,后念未起的“当下”,若懂守住那个清静明晦,当下就有朗朗乾坤……
修道、谋事、治国,道理都是一样的。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脆的东西容易破裂,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得满地都是。有鉴于此,圣人懂得在微小细脆处着手,守护心地。好比高明的师长父母,懂得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行“不言之教”,让其无形之中受长辈的人格感召、影响。这就是“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的道理。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是老子“为无为,事无事”的一个延伸说教。在事物还没有发生之前,就“为之”——做好准备,这样以后才能“无为”。悟宇宙虚无大道之前,在弄明白“生我之前我是谁”之前,也要“为之”,先把身体折腾好,先把福德因缘积累好,在没有练出功夫之前好好用功,不问收获,只问耕耘。这也是“为之于未有”。在内心未乱之前,在妄念纷飞之前,先把能乱心、闹心的事处理掉,处理不掉就先放一放,这样盘起腿来用功才容易进入状态。好比社会在未乱之前,先把乱源给预见到、找出来,这样就可以防止天下大乱。这就是“治之于未乱”。医家提倡“治未病”的道理亦在此!在身体未病之前,先好好锻炼、预防,才能不生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三句不用解释了,是中国人都懂,大从小来,高从低就,远从近出。千秋功业,正在当下!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惠及来生正此时”!这几句话与《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所说的“为大于其细”是一个道理。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君再一次点明“为无为,事无事”之奥妙在于不为不执,否则就要败之、失之!合抱之木,若在小树苗的时候去拔苗助长就成不了合抱之木。九层之台,若在打地基的时候急躁完事没打牢固,高台就会倾倒。千里之行,若不从现在开始动身出发就永远也到不了。但是若太执着又不行,你要行一千里路,头三百里猛跑,后七百里就不一定有体力了。有些人养生修道,用力过猛,这也是太有为,反而会失败。要松紧有度,劳逸结合才能成功。好比烹饪,开猛火容易烧煳,小火又太漫长,“火候”就在不为不执上呀!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修道、谋事、治国都懂得做到无为无执,所以才能不败、不失。毕竟宇宙大道,“变易”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无执”,就是不墨守成规认死理,而是懂得随顺因缘变化,随方就圆。所以圣人才能够做到无败无失。而普通老百姓则不同,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由于忘记要无为无执而最终失败。故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很多人养生修道,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火候,就没法突破。好比做饭,本来火候“刚刚好”就好,快要出锅时没有拿捏好火候,照样做不出好饭菜来。再如,本来白菜就应该有白菜的味道,豆腐就应该有豆腐的味道才对,人们偏偏喜欢加入各种各样的调料,口味是重了,味道却不是白菜豆腐原来该有的味道,那样的吃法哪有健康可言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不外这两个:太有为、太执着。不是太花哨太不用心,就是太不当回事太紧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能够不忘初心,像开始发心那个当下一样清静、谨慎、用真心,则无败事。练功不成功,也是因为没有“慎终如始”,当年在新浪开博客的时候,一开始嚷嚷要拜胡涂医为师的人大有人在,后来一听到啥风吹草动就放弃的也是这些人。这样的人哪有机会得啥真传呢!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凡夫所喜闻乐见的功名利禄是是非非五音五味皆非圣人之所欲,圣人最大的“欲望”就是“不欲”——不去贪恋这些欲望。凡夫所珍视、视为宝贝的难得之货,圣人偏偏不以之为贵为重。圣人“尊道而贵德”,再难得的稀罕之物,也无法让他们动心。圣人深知“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之理嘛。
圣人除了“欲不欲”——不以世俗之欲乐为欲,还“学不学”——学的就是“不学”。啥叫“不学”呢?不学就是太上在《道德经》第二十章里所说的“绝学”。绝学又是啥呢?“绝学”与“不学”都不是说不要去学习任何东西了,而是不执着于任何学问。所以圣人所要学的,就是不执于任何学问而任何学问皆冰释!(参阅《老子略说24——绝学无忧》)说到底,世人所不愿意学的东西,还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只有这样无为无执,才可以绝学无忧。
“复众人之所过”,圣人追求的是“复”——回归!找回众人的有执、有为得过了头的那个清静无为,不欲不学的虚无自然之境。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若要辅助、顺乎万物的自然生息,就不敢有任何有为有执的故意造作和强为妄作!
在这一章里,老君一再叮咛修道、谋事、治国都要符合自然规律,不执着,不妄为,从小处做起,慎终如始,持之以恒,灵活变通,把握时机,防患于未然,才可以取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