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老子略说 87——不舍不得

老子略说 87——不舍不得

老子略说 87——不舍不得在《道德经》最后一章中,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道无形,大音希声,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大道的描述。因此,凡是有形的、有为的、强行的表现都不是大道。道的体性清净无染、不争不执,没有“二元”对立。比如言语...

老子略说 87——不舍不得

在《道德经》最后一章中,老子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道无形,大音希声,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大道的描述。因此,凡是有形的、有为的、强行的表现都不是大道。道的体性清净无染、不争不执,没有“二元”对立。比如言语,质朴的、不假修饰的言语,也许听起来并不悦耳动人,但是却是真话。有道之士,内心真诚,其言必定简单不需要过多修饰,质朴不需要华丽辞藻。如无道之人,由于内心欠“真”,未免表现得狡诈,言语可能悦耳动听,但是未必可信。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大道处柔不争,因此有道之士不愿意口若悬河,争辩不休,哗众取宠。哪怕有时含冤受屈,也不做争辩,一切“随他去”!在人世间,诚如毛主席所说的,“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难免有各种是是非非好好坏坏。心中有道之士,就好比世界有了净土,生活有了禅味,一切是是非非都不必参与不必争辩,哪怕是含冤受屈也随他去。当然,前提是你所受的冤屈没有辐射到别人——没有别人因为你的不辩解而受伤害!否则还是该讲清楚说明白的。不过历史上不少有道的高僧大德被栽赃陷害的时候都不做争辩。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著名禅僧白隐禅师,在他的寺庙不远处有户开布店的人家,特别尊崇白隐禅师。这家人的女儿未婚先孕,父母逼问女儿是怎么回事。女儿怕父母找其男朋友算账,就诬称是白隐禅师干的——估计是因为父母尊崇禅师,知道不会找禅师算账吧。这下子布店人家如五雷轰顶,自己一家这么尊崇的有道高僧居然干下这种事!等孩子生下来了他们气呼呼抱着孩子扔给白隐禅师,白隐禅师于是就每天抱着娃儿到处化缘乞奶,所到之处总被指指点点骂骂咧咧,什么假和尚、淫僧的骂名当然是少不了的。但白隐禅师无论受到多大的屈辱和责骂,他都不争辩,只是默默抚养孩子。一段时间以后(一说一年后,一说三年后),那位女孩子受不了良心的谴责,终于向父母坦白交代了真相。她的父母一下子又吓蒙了,急忙带着全家老小赶到寺庙向白隐禅师求忏悔。白隐禅师就把孩子还给他们,仿佛啥也没有发生。白隐禅师心中只有大道,对着悠悠世间,虚妄万象,他在每一个当下只有“承担”二字而已!“善者不辩”,该是对尘世多少的否定对当下多少的肯定啊!

而无道之士则不然,他们爱逞口舌之能,巧舌如簧,所说的却未必是善妙之语。故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大道至简至易,悟道者明白万物本性,因此懂得驾本驭末,避繁就简,契合于大道。哪怕他们学识渊博也不会认为自己博学,更不会被自己的博学障碍着自己,这才是“真知”。有了真知,也用不着啥都去“博”记广闻,“不出户,知天下”都可以做到,何必去求“博”呢!此之谓“知者不博”。有真知者,必定知其徼,而且知其妙。而那些认为自己博学的人,往往欠缺真知。有不少人越是博闻强记越是以为自己“有文化”,恰恰是这类人往往连和人相处都学不会,能有何真知呢!此之谓“博者不知”。

所以“圣人不积”,不积累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圣人都在做“减法”,毕竟“少就是多”嘛!尽管如此,“法门无量誓愿学”,他们若积累各种知识学问,也是为了更好的度众,为了分享给大众,而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博学。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心中自有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当下都是“富有三千界,贵为人天师”。他们尽己所能分享经验与智慧,越分享越觉得自己富有。他们无所保留,心甘情愿奉献,越付出越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多!这也是“知足之足,常足矣”。在圣人的世界里,知足常乐,清净圆满。

天道本来就如此,圆满清净,不假外物,不染一尘,不落空有,没有二元对立。天道悠悠,生养万物,“生而不有”,只是付出,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故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至于死于天地间的万物,则是其自身的规律使然。虽然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但是天并没有真正的动手“杀”万物。万物是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都是没有遵循大道的规律,自找的啊!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体道,为天下造福而不争功,他们所做的,不外乎就是顺应大道而已,别无他求。契合大道做事,不会考虑好处,自然会有好处。圣人顺乎大道,就算看上去似乎“有为”地做事,也是只做事,不贪求。淡泊利益与荣辱,不为这红尘万象所迷惑,这才是圣人之道!

这《老子》的最后一章,说到底,就是一个“舍”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博就简,舍我得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学问如此,智慧如此,财富其实亦如此——所以释尊说布施能致富是对的!

舍,说到底,就是放下!“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自我”求不得大道,舍不得“我”得不了“道”。

当然,“舍”也得走中道,不能走极端。舍迷入悟,舍小得大,舍妄归真,此方为中道!舍之妙,非明道者焉能察其妙哉!

舍,除了要舍有形有象的“外物”,更要舍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比如情绪。舍迷入悟、舍小得大、舍妄归真,这才是老子所教之道!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