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用德论:失道而失德,修信而修义》

老子道德经《用德论:失道而失德,修信而修义》

第十七讲用德论:失道而失德,修信而修义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rǎng臂而扔rēng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huā,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十七讲

用德论:失道而失德,修信而修义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rǎng臂而扔rēng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huā,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直译〗“上德”在“常道”上表现为“无得”,因而实质上是“有得”;“下德”在“非常道”上表现为“不失得”,因而实质上却是“无得”。“上德”顺应“常道”而“无为”乃至“无不为”,“下德”顺应“非常道”而“无为”实际上“有所作为”:“上仁”顺应“非常道”而“有为”却似乎“无所作为”,“上义”顺应“非常道”而“有为”却似乎“大有作为”,“上礼”顺应“非常道”而“有为”却无人响应,于是伸出胳膊去引导人们遵守“礼仪”。所以失去了“道”之后才会出现“德”,失去了“德”之后才会出现“仁”,失去了“仁”之后才会出现“义”,失去了“义”之后才会出现“礼”。出现“礼”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忠信不足且祸乱的开始;所谓“先知”,不过是“非常道”的浮华表象,是背离“常道”“愚”(朴实而敦厚)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该立身在朴实的地方,不应该立身在浅薄之地;大丈夫应该立身敦厚的地方,不应该停留在浮华之处;所以大丈夫舍弃浅薄、浮华而获取朴实、敦厚。〖帛书〗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邪yé?故致数舆yú无舆,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直译〗往昔得到“一”的:苍天得到“一”就清明;大地得到“一”就宁静;神圣得到“一”就英明;河谷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生长;侯王得到“一”天下就公正。这六者如果失去“一”:天不得清明,唯恐崩裂;地不得安宁,唯恐震溃;神圣不能持英明,唯恐虚假;河谷不能保流水,唯恐干涸;万物不能继续生长,唯恐被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的公正,唯恐倾覆。所以贵以贱作为根本,高以下作为根基,因为这个原因,侯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就是以贱作为根本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称誉——不希望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帛书〗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矣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其贱之本与非基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