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语译、解读】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语译】
上士,是有志的人,所以闻道就努力不懈地去实行,绝不间断。中士,是普通的人,由于识见不足,认道不清,所以觉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无。下士,是俗陋的人,识见浅薄,根本不晓得道为何物,听见合于道的话,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以为荒诞不经。如果不能让这般俗陋的人大笑的话,那道就不是高深的,也算不得是真道呢!
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有这样的话:“从表面上看来,明道反像暗昧,进道反像后退,平道反像不平。”同样的,上德反像低下的川谷,高洁显荣反似蒙垢受辱,广大的德行反似不足的样子,刚健之德反像怠惰的样子,质朴的德反似易变的样子,其理莫不本源于此。
广大的空间没有可指的角落,伟大的成就大都晚成,天籁的声音无声可闻,没有形象的象,无形可见;大道隐微不可说,没有名称来指明。
上士听到上面这些道理,立刻付之于行动,以期合于道体。因为只有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大道,才能施恩万物,才能无所不成。
老、庄的哲学思想到此已完全表露了出来。到第四十章结束为止,老子的《道德经》不但处理了哲学上的实用问题,并且把古版《老子》分为了上下两篇:上篇第一至第三十七章,称为《道经》;下篇由第三十八至第八十一章,称为《德经》。
经过一番研读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从这些章节的安排来看,《老子》可就“原则”和“实行”两个观点而分为上下两篇。并且,第四十章的描述,更给老子的哲学思想写下了一篇最好的摘要。
至于庄子的思想,虽然在前面几章已提到了不少,但是并没有包括他最好的论说篇章——论生死和限知说在内。论生死这部分,我把它安排在第五十章的精选内解说;限知说在第五十六章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若要研究庄子的思想,这两章乃是不可或缺的篇幅。
以下从第四十一至第四十六章讨论的主题,是知足及损益的虚实。有一位古代学者吴澄,曾把第四十一、第四十二、第四十三等章合为一章,他所从事的这种组合法在其他的学者那也曾出现过,一般说来,重组章节可使思想更具有连贯性。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庄子》之《寓言》
阳子居准备南下到沛这个地方,正巧老子也西行去秦地,他便约老子在沛的郊外相见。但是却在走到梁的时候,遇见了老子,两人便一起走了一程。半路上,老子突然仰头向天,长叹一声说:“起初我以为你还可以教育,现在才知道你实在不堪造就。”
阳子居听了,没有出声。等到了旅舍,双方梳洗完毕,阳子居脱了鞋子,跪着走到老子的面前说:“刚才弟子想请问老师,老师正走着没有空闲,所以不敢问,现在老师有空了,可否告知弟子犯了什么错?”
老子说道:“你态度骄傲,目空一切,谁看了都害怕,怎么还敢来接近你?要知道,真正清白的人,不自以为清白,反而觉得自己好像有污点似的;真有盛德的人,也不自以为德高,反倒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了什么似的。”
阳子居听后,面容一变,说道:“敬谢老师的教诲。”便躬身退了出去。
阳子居刚来旅舍的时候,店里的客人让路给他,店主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替他拿梳洗的用具,先来的客人都躲着他,烧饭的厨子也不敢当着炉子站。但是,从他见过老子,并听从老子的劝告后,旅舍的人不但已敢和他随便地争席位,态度也亲热了许多。
序文的引句,乃是采用老子的:“知其白,守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