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老子》对于儒学的批判
郭店《老子》对于儒学的批判
池田知久
一 前言
与《老子》相关的各种学科,如哲学、思想史研究,古代史学、楚地域史研究、古文字学、音韵学、方言研究等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为马王堆《老子》及郭店《老子》的出土及发表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是因为,通过对成书于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的马王堆《老子》甲本、乙本,以及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郭店《老子》甲本、乙本、丙本的研究,我们可以真实地接近古《老子》的本来面貌了,而各种今本则带有后代修饰的痕迹。对《老子》思想而言,过去由各种今本及其研究所带来的《老子》思想中所包含的误解与偏向、空白与疑问,通过这样的研究,有了匡正弥补的可能。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然而,近年来这种情况开始走向反面,由于对马王堆《老子》及郭店《老子》的不适当运用,不少错误的解释在学界出现。作为这类错误解释的代表主要是:在郭店《老子》这一古《老子》阶段,对于儒学的批判还没有发生,或者说对于儒学的批判虽然已经发生,但还没有像今本《老子》所显示得那么强烈。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阐明,现存最早的《老子》文本即郭店《老子》中包含着对儒学的批判,在对一些误解作出批判分析之后,明确指出郭店《老子》中包含着强烈的儒学批判。
郭店《老子》中对儒学的批判,实际上以复杂的面貌展开,本文主要针对郭店《老子》丙本第十八章的“仁义”批判,作出比较详细的讨论。这是因为,目前认为古《老子》中不存在儒学批判的误解,正是以郭店《老子》丙本第十八章“仁义”批判等为主要根据而展开的。此外,提倡这种错误见解的学者虽然不少,但本文所批判的对象努力避开中国学者的论著,而主要针对日本学者的谬说。
二 郭店《老子》对于儒学的批判
郭店《老子》,虽然如前所示,倡导了新说,但实际上是从各种各样的侧面对儒学展开了批判。这里,就其中几个重要侧面加以讨论。
1. 郭店《老子》对于《礼记·大学》“八条目”的批判
郭店《老子》乙本第五十四章有以下内容:
善建者不拔,善休(保)者不兑(脱),子孙以丌(其)祭祀不屯(顿)。攸(修)之身,丌(其)惪(德)乃贞。攸(修)之(家),丌(其)惪(德)又(有)舍(余)。攸(修)之向(乡),丌(其)惪(德)乃长。攸(修)之邦,丌(其)惪(德)乃奉(丰)。攸(修)之天下,〔丌(其)惪(德)乃愽(溥)。以(家)观〕(家),以向(乡)观向(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可(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这段文章的前半部分,论述了如果将“善建”、“善休(保)”的《老子》的“道”,适用于“身”、“(家)”、“向(乡)”、“邦”、“天下”各个不同层次与阶段,那么,每个层次与阶段都能够获得有益的成果。因此,这里的“道”就是在每个层次与阶段都能够共同适用的普遍的一般原理。相反,后半部分论述的是,这种“道”在各个层次和阶段是不能相互转用的。因此,不同的“道”只能适用于一个层次与阶段,是一种个别的具体原理。
前半部分“道”的普遍性、一般性和后半部分“道”的个别性、具体性,这两者的统一、整合并非不可能。实际上,在稍后的时代(西汉初期),道家创立了“道一理殊”说,力图将此两者统一、整合起来,这种思想可以看做是宋学“理一分殊”说的先驱形态。但是,在郭店《老子》乙本第五十四章中,将两者统一、整合起来之逻辑尚未展开。从道家思想史的发展来看,前半部分是初期道家以来的传统思想,而后半部分则有其新意。不用说,即便在后半部分中,本文重点也是下面这句话:
以天下观天下。(吾)可(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就是说,在治理“天下”时,必须依据“天下”的“道”,这是本文重点。
如果以上说法成立,那么,本文之主张的重点就具备了这样的性质,即和《礼记·大学》所谓大学的“八条目”思想正好形成对立。众所周知,《礼记·大学》篇有以下内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呈现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图式,其构想在于,四阶段都是从“修身”出发,表现为有机的、连接式的发展。依据这个图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即对于所有人来讲,“修身”之“道”和“平天下”之“道”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而且“修身”为“本”,“平天下”为“末”,因此为了实现“平天下”的目标,其“道”只能是先“修身”,而不可能是其他行为。这样,郭店《老子》乙本第五十四章和《礼记·大学》的“八条目”处于正好相反的立场。
问题在于两者的先后关系、影响关系究竟如何呢?《礼记·大学》的作者及其形成,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说法,但依赖有力的证据以确定其事实却极为困难。因此,本文不准备讨论这个问题。不过,和《礼记·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政治图式相类似者,自孔子、孟子以来,一直为儒家所论述。例如,《论语·学而》中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为政》中有: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孟子·离娄上篇》中有: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荀子·君道》中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荀子·宥坐》中有:
孔子为鲁司寇,有父子讼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孔子舍之。季孙闻之不说曰:“是老也欺予,语予曰:‘为国家必以孝。’今杀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
《孝经·孝治章》中有: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孝经·广扬名章》中有: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具有相同思想的文章不胜枚举。因此,即便《礼记·大学》是西汉后期成书的文献,类似思想早在春秋末期即已出现,以后无疑成为儒家的传统。郭店《老子》乙本第五十四章后半部分,即便不是对《礼记·大学》相关图式的直接批判,毋庸置疑也是对春秋末期以后成为儒家传统的类似思想的批判。
2. 郭店《老子》与《管子·牧民》的关系
《管子·牧民》篇中有以下内容: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
这段文章和《礼记·大学》相类似,熟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图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容易导致的缺陷和最终的失败,同时,和郭店《老子》一样提倡了“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伦理、政治方法。
儒家图式容易导致的缺陷和最终的失败的逻辑在于:在“以家为乡”时,因为“家”的原理容易排除“不同生”者,因此有着“远者不听”的缺陷,因此最终招致“乡不可为也”的失败;同样,在“以乡为国”时,因为“乡”的原理容易排除“不同乡”者,因此有着“远者不行”的缺陷,因此最终招致“国不可为也”的失败;同样,在“以国为天下”时,因为“国”的原理容易排除“不同国”者,因此有着“远者不从”的缺陷,因此最终招致“天下不可为也”的失败。可以这样理解,这依然是针对春秋末期以来,儒家所一直坚持的,以血缘主义、地缘主义为基础的“Gemeinschaft”伦理、政治发展图式,所作出的激烈批判,即这种图式与现实不相吻合。
关于《管子·牧民》的作者及其成书,不用说,并非管仲著于春秋初期,但要对这个问题做实证的研究则极为困难。本文引用在《管子》研究方面有卓越成就的金谷治《管子の研究》(岩波书店,1987年)的见解,并暂从其说。其书终章之第二节“《管子》诸篇の思想史の展开”之(一)有以下结论:
《牧民》第一,作于战国中期偏早。尤其是最前面的国颂章等,可以上溯到战国初期或更古,是较早时代传承下来的资料。虽然有一部分是新增加的,但这是全篇中给出的最早的资料,其政治思想可视为全篇之中心。
另外,如下所示,其第三章“‘經言’諸篇の唫味”中,关于这段和《老子》第五十四章类似文章的形成,指出其有可能早于《老子》的成书:
虽然是和《老子》相类似的句子,但未必能够确定是《老子》之书形成以后的引用,由此可见,它也反映出各学派形成以前思想未分化的状况吧。
将郭店《老子》乙本第五十四章和《管子·牧民》、《礼记·大学》三者加以比较、对照,可以看出,在内容上,最为单纯的文献是《礼记·大学》,最为复杂的文献是郭店《老子》乙本第五十四章,《管子·牧民》处于两者的中间。因此,如果基于思想发展脉络的自然性来考虑,笔者认为可以做这样的总结:最初出现的是《礼记·大学》,针对这一儒学图式进行了批判;其次出现的《管子·牧民》从重视现实立场给予了批判;最后,郭店《老子》乙本第五十四章虽然站位于《管子·牧民》一侧,但是从其道家的立场意图对两者予以统一和整合。
三 结语
本文针对郭店《老子》中所见儒学批判的几个侧面,试图作出具体的探讨。这几个侧面是:对于“圣人”、“君子”的批判;对于“不知足”的批判;对于“学”的批判;对于“为”、“事”的批判;对于“美”、“善”的批判;对于《礼记·大学》“八条目”的批判;对于“孝慈”的批判。但在这里,着重对《礼记·大学》“八条目”的批判进行阐述,其他暂略。
在此考察进程中,笔者确认郭店《老子》明确地展开了对儒学的批判。而对现存最早的《老子》文本即郭店《老子》中不包含儒学批判,或者说虽然包含却还不强烈这种近几年出现的新说,是犯了根本性的错误,毫无成立的余地。
(作者单位:日本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系曹峰教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