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老聃是否赞成杨朱、孟孙阳对利天下的看法?

老聃是否赞成杨朱、孟孙阳对利天下的看法?

老聃是否赞成杨朱、孟孙阳对利天下的看法?戴卡琳《列子·杨朱》中有一个杨、墨之间的对话。墨子的门徒禽子终于承认谁也没有说服谁,他对杨朱的门徒说:“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关于这个对话,笔者提出三个问题:他们在讨论什么?怎么解释杨朱、孟孙阳的主张?老子是否赞成他们的看法?一 他们在讨论什么禽子说“以...

老聃是否赞成杨朱、孟孙阳对利天下的看法?

戴卡琳

《列子·杨朱》中有一个杨、墨之间的对话。墨子的门徒禽子终于承认谁也没有说服谁,他对杨朱的门徒说:“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关于这个对话,笔者提出三个问题:他们在讨论什么?怎么解释杨朱、孟孙阳的主张?老子是否赞成他们的看法?

一 他们在讨论什么

禽子说“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他所谓“子之言”是什么?也许是杨朱和他的门徒孟孙阳的对话。先有杨朱关于“利”的几句话,后来有禽子和杨朱、孟孙阳的对话。《古史辨》里的几位学者包括门启明认为这两段话代表杨朱原来的“为我”,说:“此两段很能道出杨朱思想的中坚所在,非乡壁虚造者所能及。”

第一段“为我”是: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第二段“为我”是: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孟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

在杨朱和孟孙阳的眼里,“利物”或“利天下”跟保存还是放弃自己的身体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所提到的是“体偏枯”、“损一毫”、“奉一身”、“去子体之一毛”、“断若一节”等。最突出的是,他们通过“轻重”的比喻,讨论身体的哪一部分(毫、毛、肌肤、节、体、身)可以放弃(损、与、去),以便获得(取、获)某种利益(物、万金、国)。杨朱的立场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极端纵欲主义”吗?还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

二 怎么解释杨朱、孟孙阳的主张

顾颉刚、门启明等人认为,“‘为我’即是‘轻物重生’,所谓‘利天下不为’乃是虽利之以天下而犹不肯为……他看得生命很重不愿为外物伤其生,故不贪一切的利益。这原是很正当的主张啊!”他们认为这两段——也可以把它们看成一段——是孟子在《孟子·尽心上》所批评的。可是,孟子把它解释错了。既然“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当时是“盈天下”之话,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利己主义。第一段中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是对立的。门启明说:“只可惜孟子仅仅见到了一面,而就用来做抨击人家之口实……这真正是千古的憾事!”

虽然后来有人部分接受了他们的看法,可是,大部分的学者仍持孟子的解释,他们或者反对或者忽略顾颉刚、门启明的意见。比如冯友兰说:“顾颉刚先生以为,孟子为杨朱‘利天下不为’亦应解为‘虽利之以天下而犹不肯为’。但与下文‘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同文异解,似不甚妥。”对孟子来说“利天下”,无论是讲杨子还是墨子的思想,都是“利于天下”或“与天下利”的意思。冯友兰也承认,同样一个提法,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他说:“利之以天下而欲拔一毛,杨朱不为,此乃杨朱之学说;拔其一毛可以利天下,而杨朱不为,乃孟子对于杨朱学说之解释;二者不必同。”下面六个论点是为了支持顾颉刚、门启明等人的看法。

(1)“利”并有可能“从获利”的意思。例如,墨子赞成“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墨子·尚同中》),他批评“万民弗利”(《墨子·非乐上》)。“古者圣人……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耳目聪明衰,禅天下而授贤,退而养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也。”(《唐虞之道》)“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汉书·魏相丙吉传》)

(2)“利”在矛盾说法(paradox)中的负面意义。关于“利”的矛盾说法不少。例如,“大利不利”(《六韬》),“利而弗利”(《唐虞之道》),“利而勿利”(《吕氏春秋》),“不利之利”(《吕氏春秋》),“其利不利”(《吕氏春秋》),“利而不利者”(《荀子》),“不以利为利”(《大学》)。其中两个“利”字总是有不同的意思,也有不同的评价: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有时候负面的评价符合“从获利”的意思。例如:

大利不利。(《六韬》)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吕氏春秋·贵公》)

所谓能以所不利,利人者,舜是也。……此所谓能以所不利,利人者也。(《管子·版法解》)

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矣。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也。(《荀子·富国》)

(3)“利天下”可能有“从天下获利”的意思。虽然“利天下”大部分有墨子所说的“利于天下”或“与天下利”的意思,可是,也有例外:

德衰世乱,然后天子利天下,国君利国,官长利官。(《吕氏春秋·恃君》)

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唐虞之道》)

(4)“利天下”可能含有“富有天下”或“王天下”的意思。这个说法的评价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例如:

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吕氏春秋·重己》)

尧王天下而忧不解,授舜而忧释。忧而守之,而乐与贤,终不私其利矣。(《淮南子·缪称》)

(5)在这些情况下,“天下”代表最宝贵的属地或财产。例如:

有道之世,以人与国;无道之世,以国与人。尧王天下……终不私其利矣。(《淮南子·缪称》)

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韩非子·显学》)

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庄子·让王》)

是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庄子·盗跖》)

(6)在“轻重”的比喻里,“天下”代表最重的“物”,“一毛(毫)”代表最轻的身体部分。为了讨论这个生活里很基本的选择和追求——健康还是富有或是地位——辩论者用了一些工匠常用的、机械性的比喻。比如权、轻、重、积、微等:

子华子: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将攫之乎?……两臂重于天下也,身又重于两臂。……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知轻重,故论不过。(《吕氏春秋·审为》)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墨子·贵义》)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跋,胫不生毛……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如果从这六个论点重新读《列子·杨朱》中的“为我”一段,杨朱所说的不“利物”表示不“从物获利”,所谓“古之人”不愿意“利天下”等于不“从天下获利”。“利”等于“有”,与“利物”对立的是“舍国”;古人不肯为了利天下“与”一毫;人家送给他天下他不“取”,也不肯“损”一毫;为了“获”万金、“得”一国,他不愿意“断”他身体的一部分。杨朱的弟子考虑了什么是“轻”、什么是“重”、什么是“微”、什么是“大”、怎么“积”少成多,所以在这六个条件之下,“利物”或“利天下”很可能不是“给天下利益”而是“获天下的利”的意思。杨朱最怕的是,被经济富有、政治地位吸引而牺牲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他不是极端纵欲主义者,也不是自私自利的思想家,而是提倡“很正当的主张”的思想家。所以,笔者将“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翻译成:“Since Bocheng Zigao would not give one hair to GET things,he renounced his state and retired to the fields.…A man of ancient times,if by the losing one hair he could GET the whole world,he would not have given it;and if the world were offered to him alone,he would not take it.If no one would want to lose one hair,and no one would want to GET the world,the world would be well ordered.”

三 老子是否赞成他们的看法

《老子》一书的思想有时不好懂,可是,他无疑比较赞成下面这个看法。《列子·杨朱》篇中的两个短的“为我”段(或者一个长段)无论是早期的还是晚期的,都和老子的思想有不少的共同点。《吕氏春秋·贵公》篇里有: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

作者把老聃跟上面所提到的观点连在一起得出:天下是谁拥有的?周公的回答是利的矛盾说法:给老百姓利益而不取他们的利。天地对于万物的态度是“成而弗有”,天地不获利而把利益送给万物。《老子》一书中与《吕氏春秋·贵公》最明显的共同之处如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十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第七十七章)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老子》第三十四章)

《老子》和《列子·杨朱》中的“为我”段有不少共同的兴趣点:比如对于“利”而不害的态度(例如第十一、三十五、八十一章),对于身体的保存和天下的拥有(例如第十三、二十六、四十四、六十二章),谁能“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或者“取天下”(第四十八、五十七章)、“有国”(第五十九章)。这些共同的兴趣点不限于老子和杨朱。墨子也认为天绝对不能从万民那里获利:因为天“兼而有之”,它也“兼而明之”,爱之、利之(《墨子·天志上》)。荀子也赞成“利而不利者之利”,因为它等于“爱而不用”的爱;这种人才能“取天下矣”《荀子·富国》。总的来说,不同的思想家对“利天下”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价。杨朱的主张也有道理,因为他特别重视身体健康,他不愿意有利天下。虽然道家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笔者认为禽子说得对,老聃会站在杨子门人的立场反对这种“利天下”的追求。正因为这个看法很有道理,杨朱之言才能“盈天下”,所以后世的我们不应该完全通过孟子或禽滑厘的解释去判断杨朱的思想。

(作者单位: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