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重身贵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重身贵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赵玉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老子》第四十四章的内容,它用对比的手法,反问的语气,向人们揭示了“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的轻重缓急,疾呼“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告诫人们要克服贪欲,爱护身心,不可为名利损耗身体,提出了“知足”、“知止”才可“长久”经典之语。经典的魅力在于历久弥新,能够穿越时空。当今时代,我们重新温故《老子》,就会发现其重身贵生思想蕴涵的重要意义。
一 老子重身贵生思想的内涵
中国文化传统中向来有重人贵生的生命理念,老子更是明确提出了重身贵生的思想。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老子》第十三章,以下只注章名)
就是说,大患来自身体,防大患应先贵身,这话是含有警惕的意思,并不是要人弃身或忘身。老子从来没有轻身、弃身或忘身的思想,相反,他却要人贵身。老子指出贵身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只有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在强调“重身”的同时,老子也提出了“贵生”的理念,强调“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视”。总的来说,老子重身贵生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共同作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指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把人置于一个很高的地位,因而人和宇宙最高本体的“道”有了概念上的联系,从这里可以看出“人”在老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老子以“法自然”为生存之道,以自然无为为生活方式,以顺应自然本性为生存原则,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一切,提倡少私寡欲,复归于道。
另外,老子的重身思想也反映在老子对人的生命力及生命内在特质的重视上。在老子思想中,形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用于人生,可以称为“德”,得“道”即谓“德”。因而,“德”对于万物的存在起决定作用,“德”是指万物尤其是人得之于“道”的生命力的内在依据。因而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德之贵”是因为它是万物与生俱来的得之于“道”的生命力和内在特质,故老子主张“含德”、“有德”、“重积德”、“同乎德”,主张“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就人来说,就是要人把握住自己的生命特质,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力。这表明,老子贵“德”的实质是珍重人的生命力和生命的内在特质。
2. 重身轻物
道生万物,万物秉承道性。人作为宇宙四大之一,禀赋道的内在本性,而承担这一内在本性的毕竟是肉体生命,也就是人外在的形体——身。老子以人为大,自然尊德重身,如上述所引《老子》第十三章强调了这种“贵身”思想。身(肉体生命)是一切的根源,爱护身体,才可免除祸患。如果没有了身体(失去生命),外在的宠辱又有何意义?老子认为,只有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成就大事业,因而发出了“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第二十六章)的感慨。
这里可以明显看出,老子把身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在身与名、身与物孰轻孰重的对比中,肯定了身的重要性,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告诫世人如果过分地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丰富的藏货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为了身的健康,老子主张摒弃物欲的诱惑,倡导一种“为腹不为目”、清静自然的生活。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3. 长生久视
在重身贵生的基础上,老子提倡自然的生活方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求“长生久视”。《老子》在第五十九章对这一内容有详细的论述: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事天”的意思是保养天赋,主要是指修身。王纯甫曰:“事天,谓全其天之所赋,即修身之谓也。”老子把“啬”看做是“长生久视之道”,既可用于治国,又可用来养身。治国而能啬,则可以长久;养身而能啬,则可以长生。“啬”的意思是爱惜、保养。高亨认为:“‘啬’本收藏之义,衍为爱而不用之义。此‘啬’字谓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归于无为也。”陈鼓应指出:“老子提出‘啬’这个观念,并非专指财物上的,乃是特重精神上的。‘啬’即是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可见,老子提倡简朴自爱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作为修身之本,其目的则是“长生久视”。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所说的“啬”,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吝啬”,也不是教导世人都来做吝啬鬼、守财奴,而是提倡一种顺应自然、取其所需、无为的生活方式。“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鹪鹩之于深林,所求不过一枝;偃鼠之于大河,腹满即是其极。人生在世,所需是有限的。老子针对世人争名逐利、纵情贪欲而不知收敛身心、绝弃智巧、爱惜精神、涵养生命的行为,深深感到担忧,因此提出“啬”的观念,以警示世人要含藏内敛、养精蓄德、重身贵生。
其实,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是一种源于自然的自然生命观。我们来看《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生命本源于自然,生存与死亡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人生在世,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短命的也有十分之三,这本是天命自然。然而,有十分之三的人本来是可以生存下去,却走向了死路,这样的一部分人违背了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高延第说:“动而之死者,谓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蹈死地”。“生生之厚”指求生太过度。“谓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动之于死者之一端。缘世人但知戕贼为伤生,而以厚自奉养者为能养生,不知其取死者同也,故申言之。”
由上可知,老子认为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告诫人们在生活中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要求,追求一种自然、恬淡的生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第七十五章),只有遵循自然的生命之道,才能真正地长生久视。因而,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常”和“明”指的是万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则,可引申为自然的生命规律。也就是说,把握了生命的自然规律才是真正的长生,否则过分地强求生命的长久存在只能适得其反,很快走向死亡。
二 老子重身贵生思想的实现方式
重身轻物,关注自然生命的长生久视是老子重身贵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生命境界呢?老子说: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五十章)
那么,怎样“摄生”,才能养护生命呢?
1. 保道不盈
《老子》第十五章对体道之士作了描绘,他说: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就是说,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体道者慎重、威仪、融合、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的精神面貌。可见,老子的理想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胸怀广袤,并且充满生机,在静与动的转换中蕴涵着生命的活力。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保持“道”的人不求自满,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老子的保养之道可谓是“不盈”的道。“不盈”体现了道的作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道体是虚状的。这虚体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却蕴藏着无尽的创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不穷竭的。这里,我们看到了“不盈”的难能可贵。接着,分析一下“盈”的后果。《老子》第九章谈到了“持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可避免有倾覆之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不可“盈”,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如能“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因此,老子又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老子“不盈”的思想体现了“道”作为生活准则的含义。众所周知,“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但“道”却具有不同的意义。“道”既是形上的实存,又指事物发展的规律,形上的“道”落实到人生层面,可以作为人们行为的指标,成为人类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蕴涵了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特性。其中“自然无为”的观念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它主张要顺其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去约束事物的发展。自然体现了道的本性,自然的生命才是本真的生命。老子反对外在力量对自然的干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反自然的行为不合于“道”,是不能长久的,对身体亦是有害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二十二章)。老子保道不盈的生存原则可以说是重身贵生思想最好的诠释。
2. 少私寡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老子认为,私欲是祸患的根源。这些身外的欲望会伤害到自然的本性,妨碍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为“腹”,即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旋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益空虚。因而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而持守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必须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保持本真的生活。
怎样才能抵御外在物欲的诱惑、保全身体呢?老子的方法是减少私念,降低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人生在世,诱惑很多,如果没有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身心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如庄子所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庄子·大宗师》)。因此,老子提倡摒弃私欲,过一种自然朴实的生活。他说:“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这里的“物”指人,世间人性虽各不相同,但都应顺其自然,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行为,贪恋过多的财物只会伤害自身。“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第五十二章),塞住嗜欲的门径,终身都没有劳扰的事情,打开嗜欲的孔窍,终身都不可能救治。去除私欲,能够保全自身,是真正的重身贵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老子用天地运行不为自身却天长地久,来比喻圣人没有贪私却成就自身来告诫人们少私寡欲是修养身心的重要原则。
3. 柔弱不争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这说明了道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绵延不绝,作用无穷。柔弱的道运用到人生,产生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是谓“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老子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
柔弱的事物具有最强的生命力。“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七十八章)人活着的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得僵硬了,草木亦是如此。因而,表面上的柔弱其实蕴涵着生命的活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取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第五十二章)老子“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于“逞强”的作为而提出的。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所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了“柔弱”的主张,并提出了“处下”、“不争”的观念。
“不争”是柔弱的实践运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这种为着声名私利的争斗揭示出人类私欲的膨胀,无益于身心,更不合于天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老子的“不争”,并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要人们顺应天道,顺自然之势去努力,做到“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达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目的(第六十六章)。
三 老子重身贵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重视人现实生命的存在,提倡自然、简朴、自爱的生活方式,关注身心和谐。其重身贵生思想虽然是在春秋战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但今天读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珍爱生命
俗话说,“人命关天”。人作为万物之灵,最宝贵就是生命,生命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尊重人的价值首先是对人生命的爱护和尊重。当今社会,生产力和高科技迅猛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却使越来越多的人过多地注重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生命本身。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更谈不上对生命的尊重。人类对自身的生命若到了被漠视的地步,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如果我们连自身的生命都不珍视,又何谈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老子重身贵生思想蕴涵的重要思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仔细品味。
2. 知足常乐
物欲的追求是祸患的根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当今时代,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处在极大的生存压力中,这主要表现在对物质生活无止境的追求。房奴、孩奴、车奴……人们变成了生活的奴隶,越来越丧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无境的欲望必然会伤害到身心的健康,不少人获得了常人看似的成功,付出的却是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知足”不但可以决定人们对待外物的心态,亦关涉到人们的生存祸福。知足常乐,为了身心的健康,“知足”无足珍贵。
3. 自然养生
养生保健是近年来社会上的热门话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社会上各种养生保健品日益增多,甚至于泛滥。但由于市场混乱,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各种保健品良莠不齐。有些人认为买保健品选择最好的,食疗时吃最贵的食物,就会身体健康。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第七十五章),自然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不自生,才能长生,“益生曰祥(祥,指不祥)”,过度地求生反而会害生。老子自然养生的思想值得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深思。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