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管理学说中的谋略思想
老子道家管理学说中的谋略思想
老子的谋略思想应是他的“无为而治”管理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把它突出出来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加以讨论。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要用少为甚至不为(“不战而善胜”)就能达到办成大事的目的。这就必须要用智慧、用智谋才能办成。老子反对与自己对立的一方做硬碰硬的斗争,而提倡法道之无为、无争和法道之柔弱的德性,主张用“柔”的一手以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为此,老子在治国之术中尤重对谋略、策略思想的研究。老子的总的策略思想是:以少胜多,以柔克刚。为了达到此目的,老子较深入地研究了自己的策略思想和原则。归结起来,其策略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先”
这是一种“后发制人”的策略原则。老子认为,只有“不敢为天下先”,才能“成其先”。这就是所谓“以守为攻”的策略,或可称之为积极防御的策略思想。《庄子·天下》说老子是“人皆取先,己独取后”。确实,老子主张“后”而不主张“先”。他反对先发制人,反对先主动出击的方针。他引用古代兵家之言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老子》69章),意思是说,用兵打仗我不敢主动进攻而可采取防守;不敢先前进一寸而可后退一尺。老子极力主张在战争中要谨慎小心,切不可轻敌冒进。他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二。”(《老子》69章)这里所说的“宝”,即指“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见《老子》67章)他的结论是:“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73章)确实,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后发制人,反对盲动出击,这是很有道理的。老子提出的“哀兵必胜”的思想,即受欺侮挨打的一方能激发士气、得到同情,最后赢得胜利的思想,也是有合理内容的。但也不能一概地不加分析地采取后发制人的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弱者也可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采取先发制人。不然的话,就会使自己失去有利的机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认为要做到“柔弱胜刚强”,必须切忌与强大的敌人做硬拼的斗争,而应采取迂回曲折的斗争策略以迷惑敌人,最后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老子》36章)收敛、张开、强弱、废兴、取与,这些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想收敛它,就要先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须先强大它;要想废掉它,必先兴盛它;要想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些都是促使其向对立面转化的做法。这里充满着相反相成的辩证法原理。老子把这些策略思想叫做“微明”(微妙的智慧)通过这些“微明”的智慧就可以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老子认为,这些“微明”的思想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老子称作“阴谋家”,其实老子是一位伟大的谋略家,是一位懂得辩证法的大师。
3.“曲则全”
老子认为弱者要战胜强敌,还应采取以曲求全,以屈求伸的策略。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22章)这是说,曲、枉(屈)、洼、敞、少才能成全、直、盈、新、得,相反而相成,这就是“曲能成全”的思想。反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止也);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因此老子提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9章)在这里老子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为了防止向坏的方面的转化,老子极力反对走极端,反对任何过分的行为,主张处于谦下虚曲之处。所以老子总是告诫国家管理领袖人物要守曲处垢,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只有这样才能曲则全,成就其大业。当然“曲则全”是要有条件的,曲向全的转化关键在于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曲者敢于夺取胜利的决心,没有这些条件曲就不能向全转化。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