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管理学意义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管理学意义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管理学意义卫绍生在《老子》一书的话语体系中,“自然”与“无为”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两个关键词。老子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故而把“无为”作为人们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基本态度。老子主张“无为”,反对违背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行为,反对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动,所以老子高扬自然的旗帜,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与“无为”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既合而为一,又互为存...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管理学意义

卫绍生

在《老子》一书的话语体系中,“自然”与“无为”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两个关键词。老子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故而把“无为”作为人们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基本态度。老子主张“无为”,反对违背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行为,反对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动,所以老子高扬自然的旗帜,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与“无为”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既合而为一,又互为存在之条件。所以,探讨老子思想的现代管理学价值,应紧密联系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从“自然”与“无为”入手,深入分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管理的镜鉴意义。

一 顺应自然,彰显现代管理要义

现代管理是规律管理和系统管理。所谓规律管理,是指所有的管理行为符合管理学的基本规律,而不能违背其规律。管理学的规律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看法,而且有些看法分歧还比较大。有的学者总结管理学规律,多达几十种,如蝴蝶效应、青蛙效应、马太效应、羊群效应、鲶鱼效应、鳄鱼法则、木桶理论、帕金森定律,等等。其实,这些只是管理学现象反映出来的一些规律性问题,而不是管理学的基本规律。管理学的基本规律,是由管理的性质、对象、目标和任务决定的。所谓管理,说直白点就是管人理事。事情是人做的,人在管理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管理对象,同时也是管理主体。所以,管理学的基本规律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调动和发挥人的最大潜能应遵守的基本法则,管理的基本宗旨就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用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

人在管理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调动和发挥人的最大潜能这一核心问题去展开。在这一问题上,老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对人们很有启示意义。《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视道、天、地、人为域中“四大”,并以人为基础,形成了“人→地→天→道→自然”五个递进层级,人是五个层级的基础,“自然”则是最高境界。五者之间,由低向高,形成了一种相互仿效取法的关系。这样一种相互仿效取法的关系,实际上是管理和控制关系。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由低向高逐级仿效,才有可能达至自然无为之最高境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现代管理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在整个管理链条中,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核心。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潜能,就要顺应由低向高逐级仿效的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纯粹把人作为管理对象。在现代管理中,要坚持人本原则,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对人给予最大的尊重、最大的信任,使之处于可以自由发挥的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由低向高逐级仿效的层递效应,才有可能达至现代管理学所要求的最大效益。

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顺应自然,就是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违规律而动,不逆趋势而行,不乱作为,不瞎折腾。这就是《老子》第五章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无私,大自然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而是任由万物自由生长。“圣人”对百姓没有偏爱,而是任凭百姓自己发展。人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做到顺应自然,尊重规律,那么,不论世间万物还是百姓,就会处于自然发展的和谐状态,世间就少了许多争斗和烦恼。倘能如此,所谓的管理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告诫管理者不要经常不断地出台各种繁苛的政令,让人们无所适从,疲于奔命,因为这样做必然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反,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与其不断地发号施令,强化管理,还不如执中守虚,顺应自然,遵守自然规律,让自然规律去发挥其应有的调适和纠偏功能。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规律,顺应自然。老子说:“希言自然。”意思是说,要少发号施令,少把自己作为管理者,才符合自然的本真状态。管理学的要义也是尊重规律,顺应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的思想,与现代管理学遥相呼应,灵犀相通。因此,无论研究还是从事现代管理,都应善于发现老子思想与现代管理学要义的契合点和相通之处,从而加以吸收和借鉴,努力提升现代管理水平。

二 无为而治,反映现代管理实质

现代管理学的本质,就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选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之难。首先,对特定的时空条件要有准确地把握和判断;其次,要明确所做事情的难易程度、重要性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要善于发现和选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是管理的核心,也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鉴于此,有学者把人本原理列为管理学的第一原理,认为所谓人本原理,主要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观点。

参见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管理学把企业或单位员工作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深得管理学之要义。但是,许多人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时候,并没有把员工置于中心地位,没有把他们作为自主、自在、自为的人去看待,而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俯视员工,颐指气使地去指挥员工,毫无顾忌地去训斥员工。这样的管理行为已经严重偏离了管理学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与老子“无为”思想有相通之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即自然规律)看起来总是无所作为,但世间万物却无一不是它的作为。统治者如果能够遵守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那么,世间万事万物将会自然化生,社会将会无为而治。假如有不能自然化生的情况发生,就要用“道”(无名之朴)来镇抚之。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蕴含着深奥的哲理。“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强调遵循规律;“无不为”不是包打天下,什么事都要做,而是强调“道”对万事万物的规范与化生作用。这种思想对现代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管理不是万能的,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不进行管理也是不行的。如何实行有效的管理呢?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可以提供某些借鉴。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相信被管理者,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尽可能多地赋予他们最大的自主权,以此来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做看似“无为”,实际上则是最有效的管理。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无为”就是最大的作为,就是最好的管理。翻一翻中国历史,著名的西汉“文景之治”和唐初的“贞观之治”,统治者采取的都是无为而治,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还信任于民,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百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才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盛世。

“无为”就是给被管理者最大的自由,最大的信任,以此来调动和发挥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为”就是最大的作为。但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对管理者而言,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面对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管理者要想通过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就不能束手待之,不能无所作为,而应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自身的行动来示范和引导,也就是河上公所说的“以道治之”、“以身师导之”。

老子“无为”思想对现代管理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一,管理要遵循管理规律,不能乱拍脑袋,胡乱作为。遵循规律,就是像老子说的那样“居无为之事”,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实施管理,以调动和发挥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达到应有的自然状态。这是对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其二,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能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而是要融入管理之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他人去做的,自己首先不做。马克思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身教胜过言教,行动是最好的老师。管理者如果想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好的方法不是训导斥责,不是激励和惩罚,甚至不是建章立制,而是自身的行动或行为,即老子所说的“行不言之教”。

三 不争思想,体现现代管理原则

“不争”是“无为”思想的另一种表述,它与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一样,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老子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基本态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在老子看来,上善之人,其性如水,像水那样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正因为这样的人具有不争之品格,所以他才不会有过失,才没有人能够与之相争。老子把这样一种品德称之为“不争之德”:“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战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第六十八章)清人徐大椿认为,“不武不怒不与,乃不争之至德。为之下,乃用人之力量”。在老子看来,人如果能够做到“不争”,就将无往而不胜。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河上公以为“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老子》第六十六章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谦虚卑下之态度对待百姓,不与百姓争名利,不与百姓争先后,百姓就会尊敬你,拥戴你,支持你,就没有人能够与你竞争。所以,河上公说:“圣人在民上为主,不以尊贵虚下,故民戴而不为重;圣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后,民亲之若父母,无有欲害之心也。圣人恩深爱厚,视民如赤子,故天下乐推进以为主,无有厌也。”

老子所说的“不争”,就是任其自然,有各守其分、各尽其责、不抢位、不越位、不竞争、不倾轧之意。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河上公对“不争”的解释是:“不争功名,使返自然也。”苏轼的解释更直白:“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贵难得之货,则民病于无有而至于盗;见可欲,则民患于不得而至于乱。虽然天下知三者之为患,而欲举而废之,则惑矣!圣人不然,未尝不用贤也,独不尚之耳;未尝弃难得之货也,独不贵之耳;未尝去可欲也,独不见之耳。夫是以贤者用,而民不争难得之货,可欲之事,毕效于前,而盗贼祸乱不起。是不亦虚其心而不害腹之实,弱其志而不害骨之强也哉?”圣人的“无为”,主要表现为“不争”,就是所谓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老子所说的“行不言之教”,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不崇尚贤才,不授予他们高官厚禄,百姓就不会为此而争斗;不把金玉珠宝当做宝物,百姓就不会去珍重它;不喜好声色犬马,百姓就会少了很多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天下之治就是可以期待的了。老子的“不争”思想,对现代管理学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意义。

一是现代管理要慎用激励手段。现代管理把激励作为一条重要原则,认为通过激励措施能够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做到尽其所能,展其所长,自觉地努力工作。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看到激励措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鼓励工作出色、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他们以必要的激励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激励作为一条重要原则,迷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大搞物质刺激,动辄以重金搞重奖,则未必能够收到应有的效果。应该清楚,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看重名利等身外之物,更何况激励还可能带来许许多多的负面效应呢?所以,现代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前提下,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无为”思想蕴含的“不争”原则,恰巧与现代管理原则相吻合。

二是现代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要慎之又慎。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强调市场竞争的时候,人们似乎忽略了竞争的负面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还不充分的当下,缺少诚信,不守规则,追名逐利,几乎成了通病。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遵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自然的态度去管理事务,不要让被管理者相互竞争,更不要让他们为了某种利益而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因为那样做的结果不仅不会强化管理,提高效率,反而会诱发被管理者心理中的负面因素,以至于为了获得所谓的竞争优势,而丧失道德底线和心理底线,为了追逐利益而蝇营狗苟,甚至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在现代管理中,要有“不争”意识,遵从规律管理,以自然的态度和手段进行管理,倘能做到这一点,员工焉有不尽职尽责之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了,还有什么样的管理目标和任务不能实现和完成呢?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