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老子的“三宝”与管理之道
略论老子的“三宝”与管理之道
高秀昌
一 老子的“三宝”:“仁慈”、“俭约”、“居后”
牟钟鉴先生曾将老子的“大道”解读为“生道、善道、公道、和道、通道的统一”。老子在《道德经》六十七章提出了“三宝”,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其实也是三种“道”,即“慈”之道、“俭”之道、“不敢为天下先”之道,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仁慈之道”、“俭约之道”和“居后之道”。这三种具体的“道”,“通”于也“同”于老子的自然“大道”,具有“生”、“善”、“公”、“和”、“通”的特质。为政者修“德”进“道”,为人处事(或为人处世),应该也必须持守老子“仁慈”、“俭约”、“居后”之“三宝”,方能够成“大器”,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1.“仁慈”之道
老子之“爱”,其内涵包括“大道”之爱、“仁慈”之爱、“正义”之爱与“和平”之爱四义。尊道而贵德,生养万物、施予万物;爱人爱物而不求回报,自然纯朴;以人为本,公而无私,宽而爱人,公平正义;“以德报怨”,泯除怨仇,反对攻伐,天下太平,世界和平。这便是老子道家的“爱”之真义的当代启示。
最能够代表老子“爱”的精神的就是“慈”,其基本含义是“爱”。《说文》云:“慈,爱也。”老子只讲圣人治理天下之“不有”、“不恃”、“不长”,从来没有提到百姓应该如何回报圣人,甚至连感谢也不需要。老子所倡导的“慈爱”是自然的爱,而不是形式之爱。譬如母亲养育子女,即完全出于本性之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可谓是“大慈不慈”、“大仁不仁”。父慈子孝、相亲相爱本来是人的自然天性,如若固执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就会失去其本意。老子希望剔除虚伪的道德说教,强调真正的慈孝之亲情乃是排除虚夸之后人的本然状态,才是率真的自然大爱。在老子思想中,“慈”从“道”而来,慈德是无心之德、自然之德、施予之德和不争之德。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二十七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老子的这些名言所集中强调的就是,为政者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非如此不足以治天下。为政者必须要有“慈”心。“慈”心即慈爱之心,它包括:敬畏之心、兼爱之心、感恩之心等。对于天、地、人、物、我的敬畏之心,对于民众的兼爱之心,对于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感恩之心、回馈之心和责任之心。为政者更应当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才能功成事遂。
2.“俭约”之道
老子提倡“致虚守静”、“少私寡欲”、“返朴归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而反对“贪欲”、“甚欲”、“奢侈”、“奢靡”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前者是“尊道”、“贵德”的自然无为、顺任自然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后者是“离道”、“叛德”的违背自然、反对自然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持守前者,就能够达到“生”、“善”、“公”、“和”、“通”的光明坦途,而执守后者,则只能跌入“死”、“恶”、“私”、“争”、“塞”的罪恶深渊。
“崇俭”、“俭约”是中华民族所最崇尚的优良品德。为政者应当也必须持守遵循老子的“俭约”之道,非如此便不能成就功业;相反,即使一时成功了,最终还将是一事无成、一败涂地,甚至是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其实,奉行“俭约”之道,不仅能够使自己“收敛”、“内蓄”,聚集能量,而且,它同时还能够使整个社会大众克勤克俭,“收敛”、“内蓄”,聚集能量,上下一心,共治天下。
3.“居后”之道
若从字义上理解“不敢为天下先”,好像它是教人保守消极、不思进取,不鼓励创新,是一种消极退守、陈腐落后的人生哲学。如果从老子的真意来看,“不敢为天下先”是跟他的“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相通的。老子所说的自然大道是循着“大”、“逝”、“远”、“返”的规律运行的,是“周行而不殆”的。天地万物都是在循环往复的圆道上生生不息地演化发展着,所以“不敢为天下先”的真实含义就是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该“为”时就积极“作为”,不该“为”时就“退守”;顺应时势而“为”,也顺应时势而“不为”;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这里的“不为先”,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不敢为天下先”也表达了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这与孔子的“过犹不及”、“三思而后行”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倡导“不为先”、“处下不争”的人生原则,这是老子辩证智慧的体现。老子为我们指出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与无”、“虚与实”、“大与小”、“上与下”、“舍与得”、“盈与虚”、“祸与福”“善与恶”、“宠与辱”、“贵与贱”、“进与退”、“争与不争”、“言与不言”、“有为与无为”等关系之道,这就是“居后”之法。根据老子的辩证智慧,为政者应该也必须“居后”而“不争先”,这样反而能够“居先”而获得成功。
二 老子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价值
《老子》所包含的丰富智慧中,治理、管理之道是其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学术界、政界、企业界、商界的人士等,对治理、管理之道的含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有企业家、著名商人等还在实践着老子的管理之道。事实上,老子之道既可以用于治国理政,也可以用于管理企业、参与竞争。这里,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讲,可以把老子的管理之道区分为“无为”之道、“不争”之道、反向思维之道、“双赢”之道、“知止”之道等,并就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包含的老子智慧加以比照,以揭示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1.“无为”之道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无为就是取法自然之道,任万物依照自己的规律生长,不施加干预。治理国家、管理人事,最重要的是让民众自治、自化、自行其是,这样才顺乎自然,合乎人情。所以,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或者是“有所不为,才会大有作为”。曾经被美国前总统里根先生在《国情咨文》中所引的老子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国君管理百姓要像煎小鱼那样,不扰民,不生事妄为,这样爱民治国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戴。老子的“无为”之道给现代企业的管理者的启示是:必须讲求管理策略,要善于“抓大”、“放小”,即“抓大事”而“舍小事”,做到有为于大事,无为于小事。这就是高明的经营管理者的无为之道。
2.“不争”之道
老子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老子的“不争”是争的一种手段,是管理艺术的体现。对领导者来说,不争是不争功,不争私欲,不争五色五味。老子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做任何事都一帆风顺,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遇到各种困难是非常普通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听听老子的劝告:“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处下”、“不争”乃常胜之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六十八章)。这实际上是后而为先,不勇而勇的策略;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不战而屈人之兵,实在是巧胜对手的妙计,对现代企业在竞争中求胜有借鉴的意义。恩威集团总裁薛永新先生就有一套独特的竞争观。他主张变“竞争”为“竞赛”,主张“不争之道”。他在其专著《大道·无为》中写到:“因一个‘争’字,就把人们带到了邪路。所谓商场如战场,你死我活,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这种血淋淋的经济对社会无任何好处。我认为,应该把竞争变成竞赛,来一个市场大竞赛,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市场自然会和谐地繁荣。”这是深谙老子不争之道的现代企业家的管理艺术。
3.反向思维之道
老子有句名言叫“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老子发现,大道运行的方向是:大、逝、远、返,即一个圆道,或循环之道。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按照这一规律行事,就是要处处、时时、事事,都要遵循相反相成之道。具体说就是:要用非常规的、发散的、出其不意的创新思维来思考、处理事情。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正常的思维是:跑得慢的乌龟,只有在兔子打盹时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追赶并超过兔子。而大企业家、联想集团主席柳传志先生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曾在解释联想缘何收购IBM公司个人电脑业务时提出了自己的“龟骑兔”理论。他说,在国际市场上竞赛,中国这只迟来的乌龟,与其与外国兔子硬碰,倒不如借助兔子的力量到达终点。乌龟骑在兔子身上,由兔子带着我们去跑。这就是出奇制胜的超胜之道,可以说是对老子“反者道之动”之理的绝妙运用。
4.“双赢”之道
老子讲人己关系时说,“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己愈多”(八十一章)。欲取先与,欲拿先给。这就是说,自己的利益是跟他人、社会的利益密切相连的,而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也是如此。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主动地考虑员工、顾客以及社会的利益。要在企业中贯彻“我有利,客无利,则客不存;我利大,客利小,则客不久;客我利相当,客久存,我久利”的双赢理念。要始终记住客户的增长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像同仁堂这种百年老店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不仅考虑双赢,而且还提出宁可自己吃亏,也要让顾客满意的理念。作为一家企业,买进来的便宜,卖出去的贵,赚你应该赚的利润,这一点大家都同意。但是,你还应当让利,即积极主动地分利给顾客及社会,这样,你才能无往而不赢、无往而不利。大凡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一个伟大的慈善家,顾客就是上帝,等等,这其中贯穿的就是“双赢”之道。
5.“知止”之道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四十四章),“知止可以不殆”(三十二章),“知足者富”(三十三章),“功遂身退”(九章)。知道什么时候该进是一种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止,这是一种更高的智慧。香港富豪李嘉诚先生曾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十二岁就开始投身社会,到二十二岁创业时就已经过了十年非常刻苦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六十多年了。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这里的“知止”即“知足”、“不贪婪”的意思。“知止”还有一个意思是“功成身退”,即知道急流勇退。例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先生有个著名的战略思想: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其核心,就是人事战略的巧妙布局。柳传志的主动让贤所表现出的急流勇退和甘为人梯的精神,就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知止的精神。他使得联想长久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联想成功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也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