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现代解读

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现代解读

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现代解读——以经营哲学为视角高建立《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认为道家对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存亡祸福和古今变化进行了总结,概括出了清虚卑弱以自守的治国理政思想。老子是道家学说的最重要创始人,其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辩证...

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现代解读

——以经营哲学为视角

高建立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认为道家对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存亡祸福和古今变化进行了总结,概括出了清虚卑弱以自守的治国理政思想。老子是道家学说的最重要创始人,其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辩证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之后,道家沿着“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和“崇尚自然”的人生哲学两条道路发展。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老子思想的发掘也愈来愈得到学界重视。人们结合现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老子思想中深入挖掘了其具有时代精神的管理思想,并使这一思想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超乎寻常的积极作用,成为古为今用的重要思想范例。

关于老子的管理思想,学界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富成果,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葛荣晋先生、山东大学丁原明先生、华侨大学的李天锡先生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赵安启、山东科技大学的张秉福、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王鹏等,都对老子的管理思想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在以往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从经营哲学的角度,对《老子》第36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进行现代解读,以期从中寻出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思想的契合之处。

一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哲学诠释1.道法自然的价值法则

老子是把“道”这一概念引入哲学领域的第一人,在老子看来,道无形、无声、无象、无嗅,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赋予“道”以本体论意义。而自然是道的诸种特性之一,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1章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思是说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纯任自然,如葛洪《抱朴子·内篇》所言:“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意即天道不加干涉,而让万物顺任自然。无论是老子所说之道,抑或葛洪所言之道,皆是认为道具有规律性特质,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事物方能够自然有序地得到良好发展。《老子》第36章中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对道法自然的哲学诠释。因为“夺”、“与”之道即含有遵循规律的内涵和特质,无论是违背规律的“夺”,还是背反规律的“与”,都涵括有破坏规律的内质,只有遵循规律,适度把握“夺”与“与”的规律和尺度,方能在“自然”基础上实现价值。

2.守柔不争的价值取向

《吕氏春秋·不二》认为,“老聃贵柔”。从一定意义上道出了老子哲学思想是弱者的哲学思想,正如许抗生先生所言,老子是站在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其思想为弱者由弱变强、以弱胜强提供了精神和智力支持。老子以犀利而深邃的眼光看到了柔弱表现的背后所潜藏的强大力量,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并得出了“守柔曰强”(52章)、“柔弱胜坚强”(36章)的结论。老子以水为喻,指出:“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章)。老子清楚地洞察到了柔弱与刚强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守柔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达到胜刚强的最终目标,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基于此认识,老子提出了其行事的谋略——“为而不争”,以作为守柔的原则。老子认为“道常无为”,人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如此则“无不治”(3章)。老子所言的无为,并非是一概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是一种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的自然之为,是合乎规律的作为。不争则是做到不妄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谓不争,老子的本意一如不妄为,是不妄争,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1章)因此,老子认为,“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思想的提出正是以此作为价值取向的,以“与”为先,以“柔”处之,以不争实现无与之能争,从而达到“夺”之目的。

3.正言若反的负向思维

“正言若反”是老子思维的重要特征,丁原明先生将之称为否定性思维。老子通过以反求正的方法,从而实现由否定达到肯定,如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45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36章)。老子深刻认识到了事物的两面性和矛盾性,以对缺、冲等否定方面作为比照,从而达到成、盈的肯定;以对张、强、兴的反向思维,实现事物矛盾方面的转换。此外,老子还列举了“曲则劝,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矛盾普遍存在的深刻性。“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则恰好符合了老子认识事物的负向思维,体现了老子理性思维的技巧和智慧。

二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现代解读

“道”范畴的提出是先秦哲学思维发展的里程碑。老子以道为万物本体,以道法自然作为其哲学基础,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提出了丰富的辩证思想。无论是道法自然的价值法则、守柔不争的价值取向,抑或是正言若反的负向思维,都为“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夺”、“与”之道提供了哲学诠释,从而使得老子这一辩证思维充满了理性价值判断。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作为稷下学派的论文集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成为老子哲学在战国时期发展的重要一支。《管子》中的取予之道是对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极好注脚。《管子·国蓄》篇说:“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夺与予是相对的两个矛盾概念,是相反的,是对立的,是矛盾的两方面,但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如果把“予”作为手段,那么只要把这一手段有效利用好,则可以以“予”实现“夺”,或者是通过“予”实现最终的目标“取”。因为“予”是赢得民心的最好方法。在《管子·形势解》看来,“欲来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以给予的策略让利于人,顺应人心,满足人之需要,先予后取,做到“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是从政的最佳状态。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辩证思想在《管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思想从宏观上讲是治国理政之道,微观上讲则是经营管理之术,是一种经营哲学。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起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1.经营战略上的“夺”、“与”之道

老子所言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实质上讲的就是取予之道。取与予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予是手段,而取则是目的。犹如兵法上所讲的以退为进,是具有战略性的思想。予是近期的、暂时的,而取则是长远目标和最终战略目标。予是有条件的,是一种战略缓冲,实施予,主旨在于积累实力、壮大力量,以完成战略上的取。这一思想用在商业经营上则体现为积蓄力量,待条件成熟,伺机而动;而其核心用力处,则在于提高自身素质,积累非物质资本,为实现商业经营的长远利益奠定坚实基础。

(1)提高经营者的综合素质,积累非物质资本。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商海浮沉,要求现代企业家必须要具备多元复合素质,方能在商海中把稳航舵、扬帆远航。多元复合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包括经营能力、经营理念和道德品质,这也是现代企业家所应具备的非物质资本。形成这一素质的前提就是重视知识文化的投入,一方面要在学习经营管理知识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工夫,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在商业经营中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信念、胆识和意志力,勇于开拓创新、敢作敢为;同时还要善修其德,如老子所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54章)。企业家要以德树立在商界的形象,以诚信行天下,方能长久而立于不败之地。明清时期,晋商之所以迅速崛起,并统治商界200余年,与其加强自身教育、主张诚信经营密不可分。无论是经营技能的学习,还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其实都是经营中的战略投资,是放长线钓大鱼。懂得了这一点,才真正懂得了为商之道,懂得了商业经营中的长久之道。

(2)善于分析、预测市场行情,迅速捕捉和利用商机。老子认为,“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23章),认为自然和社会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懂得变之道,才能应付变化中的社会和人事。特别是现代社会,市场风云变幻,瞬息万变,关系极为复杂。如何在多变的市场中把握商机,是企业家的重要素质体现。把握商机的前提,是企业家能够准确分析变化波动中的市场行情,透过波动的表象看出市场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缜密分析并综合市场信息,谋划出“以变制变”的策略;同时要在掌握市场发展信息和缜密分析的基础上,善于把握有利商机,并以强大魄力,抓住战机,全力出击,赢得主动权。预测商机,必须一切以大局为重,以长远利益为本,正确处理“夺”与“与”二者之间的关系。菲律宾富豪陈永栽,一生喜好《老子》,并且自己还写了《老子章句解读》一书。他就非常善于分析预测市场行情,并能够及时捕捉利用商机。1995年,他以数亿美元收购了当时正处于严重亏损的菲律宾航空公司的50.5%的股份。当时该航空公司连年赤字,举步维艰,有人劝说他尽早抛出这块“烫手的山芋”,但陈永栽看准了其发展的未来,又果断注资40亿美元,陆续更新了40架飞机,开辟了新航线,并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菲律宾航空公司很快摆脱困境,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同时也为他赢得了巨额利润。此外,中国历史上,无论徽商还是晋商,在此方面亦不乏其例,于此不再冗陈。

2.经营策略上的“夺”、“与”之道

战略是统领性的、全局性的谋略、方案和对策,而策略是较为具体的行为方针和行动方法。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兵家以退为进,应用到商战中,即可释为取予之道,亦是制胜的法宝。

(1)以赞助、捐赠回报社会的方式塑造企业形象,增强商业信誉。老子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与”是手段,“夺”是目的。之所以“与”,目的是为了“夺”。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章),救人救物,而不弃人弃物,体现了圣人的高贵品德,也正因此品德而成就了圣人之圣。应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则表现为企业回报社会的赞助或捐赠。全国道德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近10亿元,一方面作为企业回报了社会,为社会救助和保障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由于陈光标的大力捐助,使得他本人和公司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扩大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增强了商业信誉,同时也有力促进了企业长远发展。

(2)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将员工团结到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上来。常言道,凡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人是肉体的人,同时也是精神的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都希望他人能够关心自己,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其中的第一宝——慈,讲的就是企业家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对待社会和周围的人与事,一方面要发扬民主作风,多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兼听则明;另一方面要与员工同舟共济,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谷;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的话告诉我们,企业家应该在企业内部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营造互相信任、相互关爱的内部氛围,多关心员工生活,设身处地为员工排忧解难,给予员工以兄弟姊妹般的关爱,让员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彰显她们主人翁的地位,这样自然就会赢得员工对企业发展的无私支持和奉献,积极主动投身到企业建设和发展当中去。这种软管理,其效果甚至会超过硬性的规章制度。香港金马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桂林说过一段话:“要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要以员工的角度出发去‘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想法、要求和希望,多给他们一点关心、鼓励和帮助。‘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用’,你对员工付出了,才能从他们身上得到回报。”冯桂林的这段话就是对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夺与之道的现代释解。

总而言之,《老子》一书蕴含有丰富的经营管理思想,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治国理政上,而且也被运用于企业运作和市场经营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老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文化,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历史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坚信,21世纪是以自然和谐为发展主题的世纪,《老子》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必将在新的世纪大放异彩,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加有益的贡献。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