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子“阴阳观”解析“以道为本”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以老子“阴阳观”解析“以道为本”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李亚楠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间的竞争已从先前的生产竞争、营销竞争、战略竞争阶段进入到了文化竞争阶段。因此,企业文化也被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对于我国企业来讲,普遍还存在忽视、漠视企业文化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文化是根源于国家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特殊产物:一方面无法“移植”,我国企业不能照搬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企业引进企业文化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我国本土企业文化的研究不足,我国企业进入了“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困局。企业管理中最复杂的问题都是系统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仅作部分的调整无法解决问题。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系统”内部运行的逻辑,当“治标”的方法均宣告无效时,就必须从“治本”的角度深刻研究企业文化的问题,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系统优化,减少发展阻力,凝聚正向推动力。
一 老子“阴阳观”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指导作用1.阴阳辩证思维与当今社会发展
老子的《道德经》(以下引该书内容直接标明章节名称),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基础典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主要是指形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本体以及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以极简练的语言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老子还首次明确地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通过列举“有无”、“难易”、“高下”、“前后”、“长短”、“进退”、“美丑”、“生死”、“刚柔”、“祸福”、“损益”、“贵贱”、“动静”、“攻守”、“正奇”等成对现象,说明对立统一是存在于万事万物的普遍现象,并将对立面抽象为“阴”和“阳”的普遍命题,以“阴阳二气”的和谐作为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使“阴阳”概念获得了本体意义。“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如果这种相互依存关系遭到破坏,便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老子的《道德经》承载了不可计数的人生智慧,“无为”、“不争”、“上善若水”等对人生价值的深刻领悟在世界上传播深远,在各种领域中发挥着广泛的指导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全新的竞争环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等有形的资源,而是从设备配备、技术实力与产品结构等的“硬件”的竞争逐渐转向组织结构、创新能力与价值观等“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的核心正是企业价值观,即企业文化的核心关注点。企业文化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被广泛研究,著作丰厚,但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相结合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企业文化的实践必须要立足于本国文化。所以,在不断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为建立创新型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阴阳”的概念最早由西周末年伯阳父提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揭示了阴阳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关系,间接论述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在《道德经》中,又将阴阳互根、相互转化的关系概括为:“反者,道之动”(40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章),亦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又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2章),认为一切事物皆处于阴阳发展变化之中。由此可见,老子的“道”既强调了阴阳的循环性、运动性,又突出了阴阳的相互转化。
2.阴阳辩证思维反映了运动变化的本质
老子所持的阴阳辩证思维,建立在“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道”与“阴阳”的关系来论述“阴阳”的“此消彼长”的作用机理,并明确了“阴阳消长”背后的终极规则——“道”,作为世界的本原“生发”万物的宇宙创生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在世界尚未出现之前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是世界的原本状态,在创生宇宙的过程中,“道”形成了“阴阳未分”的混沌,即为“一”。“一”自身潜藏着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阴”、“阳”,即“一生二”,在“周行而不殆”的运动中,阴阳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对立力量此消彼长,相互作用,由此化生出天地万物。“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地、为月,“阳”,为暖、为明、为化、为天、为日。“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实际上是描述了形而上的“道”向形而下的“器”转化的过程,解释了宇宙的本原是如何“生发出”万物的。所以,世界上实际存在两种“相”,一种相是“阴”,指可以被人体的感觉器官或科学仪器“认识”到的“有”的存在,有其形体,比如高山河流;还存在一种只能依靠人的理性思维来认识的“阳”,比如道、智慧等,没有形相,是“精气神”等精微的物质。“阳”不是“什么都没有”意义上的“无”,而是一种特殊的“有”,一种没有“相”的“有”。鉴于存在这两种“相”,人们对事物的考察必须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1章)。只有把握阴阳对立两面,即既看清其“实”、“显”的“外象”之“有”——阴,又参透其“虚”、“隐”的“内质”之“无”——阳,才能对事物达到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且,“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章),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其内质的“阳”与外在的“阴”共同作用的结果,即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根。
二 老子“阴阳观”对现代企业的根本借鉴意义1.企业的生存发展与“阴阳”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盈利性经济组织,作为由人类构成的组织,作为一种存在,不仅是“道”的一种特殊的体现,也遵守着“阴阳”共同作用的规律。企业既有像市场占有率等描述“权力”的指标,也有利润、利税等对于所拥有“金钱”的考察办法,而且在目前的知识经济体系下,每个企业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可以用人才构成、专利量等指标来衡量的。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都可以清晰地量化为数字,且不同的公司之间,只要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可以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标准。对于这些有形质、能够测量的方面,我们将其统称为“阴”。而对于企业的“情感”、“创意”和“经营哲学”这些方面的考量,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都是企业的“无”,没有“相”的“阳”,但只有这些精微的“阳”存在,企业才能够存在,离开了情感、创意与经营哲学,企业便丧失了生命力,成为了一堆厂房、文件等事物的机械组合。在企业存续经营的任意时间点上,不仅企业的“阴”是存在的,企业的“阳”也是存在的,只不过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都是可以被量化为数字的“阴”的可测量实物的表现而已。
老子对于阴阳关系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在某一时间点上,虽然阴阳的力量可以用一个定值来描述,但是就像时间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阴阳是一个动态系统,始终在向未来变化。只要存在变化,就可以用“趋势”来描述下一个时间点上事物的状态与这一时间点上事物状态的比较。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将“阳”变化的趋势称为“阳势”,将“阴”变化的趋势成为“阴势”。企业的阳势包括“员工的情感——对企业的认可及工作投入的程度,创意——员工所表现出的创造力、经营哲学——企业全员上下表现出的与企业之外的人员与组织的关系”这三者变动的趋势;阴势包括“市场控制能力、企业的财务状况、掌握知识的数量与质量”这三者变动的趋势。
当一个企业最初创办的时候,创办人已经为该企业积累了一定的阳势,创办人必须想好“办企业的目的”、“赢得市场的途径”以及“员工激励方法”等,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企业创办初期,克服困难,将这些阳势转化成阴势,转变为对市场的控制力,转变为实实在在的金钱,转变为知识资源。根据老子阴阳转化、阴阳消长的思想,阳势越大,阴势也越大,因为“阳”向“阴”的转化能力越强。也就是说,企业具有越高的创新能力,越有激情的员工,越高尚的经营哲学,这个企业就能发展得越好。同样,阴势也能转化为阳势,企业越有实力,越可能加大对研发等部门的投入,越可能有力量提高员工福利,越可能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通过阴势的转化,阳势又得到了增强。阳势得到增强后又会再反过来提高阴势,阴阳不断良性循环、相互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而然能够得到实现。按照阴阳运动的规律经营企业,就是尊重了老子所说的“道”,是“合道”的行为,必然可以得到良性发展。
2.企业阴阳的相互转化过程
关于企业阳势与阴势具体相互转化过程的描述,本文引用中医六经的方法做一简要类比。《素问·阴阳离合论》记叙阴阳离合时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这里引用了一个门户的概念,门若要开合,需要靠枢的作用,将门户这个总概念分解开来,就是开合枢三部分,没有开合,不能成其门,而要开合自如,没有枢又不行。三阳有三阳的开合枢,三阴有三阴的开合枢,阴阳变化中共有两个门,一个是三阳主宰的阳门,一个是三阴主宰的阴门。三阳主的阳门,其实是生长之门;三阴主的阴门,其实就是收藏之门。太阳开启,万物得到滋养、生发,但是太阳不可能总处于生发释放的状态,所以,开到一定的时候,就有一个关闭的机制,将阳门逐渐关闭,使这个“蒸蒸日上、升发释放”的过程减弱下来,这种状态就是阳明的“合”。太阳的开,阳明的合,靠少阳枢机的作用。太阴开机启动后,阳气就真正进入到收藏状态。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这个状态就要慢慢地减下来,收藏的门户要慢慢关闭,慢慢关闭的状态表现出来就是厥阴。太阴开,厥阴合,少阴的作用是枢转开合。
企业文化就是“阳”,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潜在推动力,就是“阳势”。企业文化是企业精气神等企业组织的“形而上”精微能量。在“太阳”的阶段,企业文化阳气推动企业各项活动的发展,到达释放的最高点后逐渐减弱,进入阳明“合”的状态,这个过程中的枢机“少阳”主管着“太阳开”与“阳明合”两个方面:“太阳开”,即企业将企业文化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能力。企业文化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能量是逐渐释放的,虽然企业文化可能从长期来讲存在对企业的持续推动力,但是“长期”是由多个“短期”组成的,每一个“短期”中,企业文化都存在能量释放的增与减的过程,这个“减”的过程,即为“阳明合”。同理,企业的当前实际表现即为“阴”,阳气升发释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逐渐减弱,这个时候阳气回头,要从升发转到收降,从出转到入,由浮转到沉。收藏的阴门此时需要打开,不能将阳气拒之门外,即“太阴”打开。由此可见,“太阴”指企业文化的逐渐涵养收藏的过程。企业文化的涵养收藏到达一定的程度后,这个状态就会慢慢地减下来,收藏的门户慢慢地关闭。阴门的枢转靠“少阴”,“少阴”负责“太阴开”与“厥阴合”两个方面,而对于这两个方面,从企业角度理解,两者的重点在于“太阴开”,即利用企业目前存在的资源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目前的一些企业,不太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太重视企业“阳气”的培养。阳气不足,“太阳”亦缺乏能量释放,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就会乏力,企业的表现自然也不会令人满意。“阳”缺乏,“阴”的涵养再好也无法促进企业的发展,更何况“阳”缺乏的时候,“阴”也无法饱满。还有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虽然注重,但是因为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不符合“道”,或者不能完全“合道”,存在“太阴病”——某种企业文化虽然推动企业暂时发展了,但企业发展之后的果实不能涵养企业文化的再一次收藏,阴阳的循环只绕了前半圈便结束了,企业文化不能够长期持续地推动企业发展。凡是有“太阴病”的企业,都证明目前企业里实施的企业文化,是不合道的企业文化,是不科学的企业文化。实施“以道为本”企业文化的企业,无疑“阳”的一面是充足的,且不存在“太阴”的病症,因此可以全面激发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长期推动力。不仅如此,“阴”的有效涵养能使“阳”的能量至少不会衰减,而“太阳”的转化也会更加充分,实际表现即为企业的各项发展指标健康稳步提高。
3.提高企业文化“阳势”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梳理了企业“合道”经营的逻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弄清楚如何能够提高企业的阳势。“阳”所包含的内容,均与企业组织的成员——“人”息息相关:员工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企业的忠诚和投身于工作的决心,对于创新的热衷与创新实践的展开全部都取决于员工如何看待企业,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与企业的关系。这些内容都是企业文化所包含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人心的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极大地增强阳势,不仅能够积极培育创新能力,酝酿真善美的经营哲学,还能使员工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仅在阳势转化为阴势的过程中推动企业发展,还能在阴势向阳势转化的过程中,使企业越发重视员工的成长,并激发员工自身的使命感与荣誉感,更加愉悦地投入工作中去。
三 “以道为本”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机制
老子的“道”是客观存在的,是自然之道。“道”具有多个层次的内涵,作为“无极”,它蕴含着宇宙产生的可能性与万物运动的总规律;宇宙生成后,“道”的作用的显化则为“德”,“道”是万物的本质,“德”是万物所呈现出来的道的特性,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长。遵循“道”的规律,合乎“德”的要求,事物才能得到生成与养育。要遵“道”合“德”,就必须做到老子所强调的“无为”。“无为”思想根植于老子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论中,体现了自然主义与无为主义的统一。老子的“无为”,是指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要对事物有不合道的干预,应当顺应事物本身的规律。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天地并非刻意地追求什么,却在无意间实现并滋养了万物。企业也应当像大自然一样,以“无为”的态度实行管理,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背离大道去片面地追求已经偏离“道”的个人的、小团体的利益,这样的管理就是“以道为本”的管理。“以道为本”不同于“以人为本”,人作为世界万事万物中的一环,不能想当然地将自己居于中心的位置,而应当争取以“道”的高度,全面客观地观察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按照事物的本来规律办事。以如水般的胸襟对待事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以“柔弱”、“处下”来成就别人,对人有益处又“光而不耀”。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他人,成就他人的成长,管理的出发点是众人的利益,管理的手段是贵柔不争,此种以道为本的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是企业文化所要塑造的企业真正的精神内核,是激发员工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重要保证,是任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企业的阳势可以转化为阴势,为了提高企业的绩效,即企业的阴势,必须努力提高企业的阳势,而提高阳势的必然选择就是建立“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是从企业文化的最高层次——精神层来建立的,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企业从生命阶段来讲可以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每个阶段企业文化的“外显”内容都可能不同,即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的表现可能不同,但是各个阶段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都应当是“一以贯之”的,这个“一”就是“道”。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符合“道”,所以恒常不变,能够始终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正向推力。
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激发”阳势,使阳势获得最大能量,并能完全无碍、能量无损地向阴势转化。而非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也可能部分地、阶段性地增强阳势,但是推动的程度、推力的持久性均无法与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相提并论。不仅如此,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还能够对阴势向阳势的转化提供推力,而非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则可能仅是单向的,只对阳势向阴势的转化提供推力,或者即便能部分地作用于阴势向阳势转化的过程,转化的能量也有较大散失。
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生存时间普遍较短,创新能力较差,竞争能力亟待提高。结合老子《道德经》智慧与当今信息时代特征提炼出的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无疑是解决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的有力途径,是提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建立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关乎企业命运的大事,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关乎企业“向什么方向去”、“能走多远”的根本性生存问题。我国企业应尽快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传导机制,早日将建立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提上日程并加以实施,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丛林中,成功汇聚众人之力,变逆境为顺境,稳中有升地持续成长,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