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玄德”云云

“玄德”云云

“玄德”云云19.问:以前我读《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的内容,不很理解。“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经您这么解释,我懂了。畜、长、育、养、覆还好理解,亭、毒就不好懂。亭,《释名》云:“亭,停也。”转义为凝结,这里释为结果实;毒,《说文》云:“毒,厚也。”这里转义为成熟。这几个字都是说“道”对万物生长的...

“玄德”云云

19.问:以前我读《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的内容,不很理解。“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经您这么解释,我懂了。畜、长、育、养、覆还好理解,亭、毒就不好懂。亭,《释名》云:“亭,停也。”转义为凝结,这里释为结果实;毒,《说文》云:“毒,厚也。”这里转义为成熟。这几个字都是说“道”对万物生长的功能。您充分肯定了“道”在万物生长发展中顺其自然的作用,“夫莫自命而常自然”,“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恃有功,作万物的首长而不宰制。这是顺乎自然的“道”深远而看不见的德,因之,您名之为“玄德”。“玄德”一词,非常妥帖。王弼的解释也不错:“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谓之元(玄)德也。”“道”生长、维护万物,都由于自然,并非有心于万物,也不希望万物的回报,生不辞劳,施不求报,生之而不执有,为之而不矜恃。您在这里把“玄德”拟人化了。词同而理通,但只有圣人、真人才能具备如此崇高的德。

答:你的理解大体是可以的,但是有意识的人同自然的“道”还是有区别的。表现在“德”上,人很难达到自然的“道”那样的水准和高度。玄德是自然无为、为而不有之德,是幽寂高远、慎隐微妙之德,是圣人觉识大道法则、顺应自然的一种德性。德和道是相配的。“德”要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而“道”则左右万事万物和世俗社会。

20.问:是的,先生,“道”和“玄德”是那样的崇高伟大,因此,世上的人去求“道”,也只能有极少数人得“道”并认识“玄德”。他们一旦得“道”,那才是最高的追求和目标了。这只能是哲人的追求。一般的人都追求生活的美好和安泰,因此,动听的音乐和可口的美食,可以使过路人停下来,为的是听其声,尝其味。对那虚无缥缈的无形伟大的“道”和高深的“玄德”,向往追求的人并不多。先生讲了这么多有关“道”和“玄德”的道理,深刻是很深刻,但不会引起芸芸众生的兴趣。

答:是的,你说的是常情,但不是常理。常情不一定是常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口之食、身之衣、目之视、触之觉。衣食住行,声色享受,是人这灵之长所企盼所追求的。这就是你提到我在第三十五章中说过的话:“乐与饵,过客止。”而我说的“道”,是无形无象的。“道”是“大象”,“大象”是无象之象,它出于声色嗅味之外,说出来是淡而无味、无形无声无色的。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但如果用它,又用不完。这就叫:“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道”无形无声,无色无味,它不像雅乐中的郑声、五谷中的肥旨(即甘旨肥浓),它清淡和心而养人。无味之味,是为至味;希声之声,是为大音;无象之象,是为大象。终身用之而无害,推之四夷而可行,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我写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这“大象”就是“道”。我在第四十一章中还专门论述了“大象无形”的思想。与“道”俱行,往不离“道”,则无所不安,无所不平,无所不泰。谁能认识这个道理,他在“道”的探求道路上就有了进步,他就比常人更胜一筹。

21.问:先生持之以恒宣传您的“道”的原则,教世人相信:只要相信“道”,就会得“道”;如果不相信,不照着做,就不能得“道”。不过,我想,相信“道”,认识“道”,实践“道”,是一个没有终止点的过程。除了先生这样的大哲,又能有多少人能说他真正懂得了“道”,实现了“道”,得了“道”?不管个人的才智、努力的程度有多大差别,即使最聪明、最能干的人,恐怕都只能在“道”的道路上有所前进而已。他们一生在事业上的成就、人生旅途上的顺逆,也依据他们对“道”的接近程度和实践程度而定。人只能接近真理,而不可能穷极真理。

答:追求是一层意思,追求达到的程度是另一层意思。我说的“道”的作用,只是就其终极点而言,事实上没有终极点,也没有人能到达终极点。因为万事万物的发展没有终极点,有发展就没有终极点。然而追求应当是一个哲人一生的目标。追求达到什么程度,同要不要追求是两个含义。我强调的是对“道”的不懈、不息、不止的追求。“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我在第二十三章中强调的思想就是:寻求“道”的,就与“道”相同;寻求“德”的,就与“德”相同;寻求“失”的,就与“失”相同。你想得到“道”,“道”也愿意得到你;与“德”相同的人,“德”也愿意得到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愿意得到他。人们要坚定对“道”的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信任。你真正坚定了对“道”的信仰,就能够接近“道”的真理。王弼对“道者同于道”一句作解释说:“与道同体,故曰同于道。”这解释是对的,关键是对“道”的信仰与认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