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幽隐无名
“道”:幽隐无名
24.问:您写在第四十一章里的这一段妙文,我背得出来:“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广雅·释言》:‘,节也。’《通俗文》:‘多节曰。’引申为‘高低不平’),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宋范应元本作‘’。《玉篇》:‘[即辱],垢黑也’),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句句是至理明言。低智能、少智慧的下士是无法理解先生“道”的哲理的。
答:你们现在为了使一个人、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曲子、一首歌让人人皆知,时兴一种“炒作”的方法。一“炒”就热了。实际上是吹捧。我的“道”是无名的,不需要炒,也不需要捧。“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是幽隐无名的,它不需要张扬和吹捧。然而,只有“道”才使万事万物善始善终,有个完整的过程。世上的“诸善”都是“道”成就的。但它又平淡无奇,不显山露水,不龇牙咧嘴,以一种平静而深沉的态势协助万事万物的运行,成就它们的全过程。这就是“大象无形”。
25.问:是啊,正如先生在第六十二章中所说的:“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是万宝深藏的地方。它是好人不可须臾离开的法宝,坏人也必须持有它才能生存。能说漂亮话的人能够赢得别人的尊敬,能有优良行为的人也能凌驾在别人之上。好人以“道”为宝,能够得乐知福;坏人如果得不到“道”的指点,就不能改邪归正。因此,坏人哪有舍弃“道”的道理?他难道不应该使自己在“道”的指引下变成一个让别人尊重的人吗?
答:天子就位,三公就职,要有将拱璧放在前面的仪式,还要有四匹马跟随后面这样的规矩。这都是必要的仪礼。可是,在我看来,“不如坐进此道”,即使不用这些仪式,而把“道”作为献礼也未尝不可。“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但“道”比拱璧、驷马要贵重得多。重视“道”,运用“道”,天子、三公的目标就可以实现,有罪孽的也可以免除。所以我认为“道”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26.问:先生把“道”的好处和用处真是说到极致的地步了。但愿不仅仅是善人知此义,通此理,行其道,还有那些专干恶事的不善人,执掌权力的帝王将相也能知此义,通此理,行其道,改其行。若能如此,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或许有望到达理想境界。
答: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类企求的理想境界。能够达于“道”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样的人,我在第十五章中称之为“善为士”或“善为道”者。这样的人,他们细致、深刻而通达,理解问题的能力和思想的深刻性远远超过一般人。这样的人,不是常人。他办事有准备而谨慎,就像冬天涉水过河那样考虑周到。他思考问题反反复复,如同提防敌人要进攻那样有备不懈。他做事情想问题,犹如做客人一样恭敬严肃。他处理问题通融灵活,就像春天河里的冰块将要融化一样随时变化。他为人敦厚稳重,像未经雕琢的原木。他心胸开阔,犹如深山幽谷。他能兼容并蓄,像大江大河那样接纳一切混浊。然而,他又能以耐心和平静使混浊的江河通过自净作用慢慢变得澄清透明。他又能使长久安定的局面通过不断的变动打破平静,使事物充满生命,蓬蓬勃勃向前发展。这样的士人,是真正得“道”的人。他通过求“道”而得到了“道”并保持了“道”,但他从不以此为满足。正因为他不知满足,他从不以为自己到达“道”的圆满境界。因此,看上去他貌似古拙保守,却因不断地追求而取得新的成功和新的胜利。
27.问:先生这般解释极妙!从前,我对先生所说的这类“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古之善为士者”的描述,似懂未懂。“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而)新成。”经先生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这是您对得了“道”的人的称赞。先生称得上是这样的人了。先生在第四十五章中还说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圆满的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像很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竭。这同您上面讲的应该是一个意思。
答:是的,是一个意思。得道者应该在思想上达到这个境界,才能在行动上自如。不过要经过一个艰苦历练的“求道”、“得道”的过程,才能接近这个境界。小子,望你努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