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绝端表现:“乐杀人”、“强梁者不得其死”
“恶”的绝端表现:“乐杀人”、“强梁者不得其死”
10.问:先生从人性的欲,说到节欲,引申到贵生重己、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听了真使人茅塞顿开。多欲而不知足,导致身灭名裂,使我想起《淮南子·人间训》说的一个故事:战国初晋国的智伯骄横,攻占了范和中行,又进攻韩氏和魏氏,逼他们割地求和。他还不知足,再兴兵伐赵。结果,赵、韩、魏联合起来反对他,在晋阳城下他被打得大败,死在高梁之东,脑袋被砍下,脑壳被制成小便的器皿,其地也被一分为三,为天下耻笑。这是不知足导致身败名灭的一个例子,可为先生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反面的史证。
答:这里要回到开头我们讨论的人性善恶的问题。是的,我没有专门论述过性善性恶的问题,但我提到“善人”、“不善人”的区别。“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二十七章),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也是善人的老师。第六十二章中也讲到“道”是“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是善人的法宝,也是恶人所要保持的)。我没有论性善性恶,也没有说这善、不善是生而有之,或是后天造就的,但承认善人、不善人(恶人)的存在与区分。什么叫“善人”、“不善人”?范应元解释说:“善人,已明善者也;不善人,未明善者也。”造成人“善”或“不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自己对自己人性中固有的“欲”的态度和所持的行为。节欲的人坏不到哪里去,因为他所求不多,容易知足,不会贪得无厌,不至于为了满足无穷尽的欲望而去干损人利己的坏事。而嗜欲、纵欲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尽力满足自己财宝、美色、宫室、衣帛、权力、疆土等方面的欲望,他在思想上、人品上、行为上一定会向“恶”的方向转变,变成“不善人”、恶人。
这种“恶”的最残忍的表现,就是“乐杀人”(第三十一章),以杀人为快乐,成千成万地杀人,制造各种杀人武器,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杀人。他们用杀人来达到自己满足一切物欲的目的,也用杀人彻底剥夺别人最起码的欲望,以剥夺大多数人的欲望来满足他们以当权派为圈子的极少数人无穷无尽的欲望,以致把看到别人人头落地、血流遍野也看成是一种刺激、一种快乐!绝不能让这些恶人得志于天下,“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第三十一章)这些恶人也不会有好下场,因为他们以“不善”到处树敌,把自己置于各种势力的对立面,最后必然是“强梁者不得其死”(第四十二章)!
什么叫“强梁者”?不信玄妙,背道叛德,尚势任力,这种人就是“强梁”。他们看来凶暴得势,最后的结果,必定是不得好死。我原来讲“强梁之人”的意思,是同“柔弱之人”对应起来讲的。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这个问题,以后再谈。但这里也可以把“强梁之人”同“不善之人”联系起来讲。这两种人都同嗜欲、贪欲者有内在联系。“欲”,无止境的“欲”,是形成“强梁之人”和“不善之人”的重要原因。自然,嗜欲、纵欲的人未必都会成为“强梁之人”,但“强梁之人”中有相当一批是嗜欲、贪欲、纵欲者。要不成为“强梁之人”和“不善之人”,节欲、寡欲是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清心寡欲的人,看淡功名利禄的人,多数是君子,不会是小人,更不会成为“强梁之人”或“不善之人”。
11.问:先生,我们的讨论很深入,您的阐释也很深入。您由人之欲谈到节欲寡欲,再引申为人的善恶,还没有人作过您这种颇有特色的解释,对我启发很大。我以为,这是您“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这个问题,以后我再向您专门请教。先生的人性论是很有特点的,应当进行专门的总结和阐发。我们的讨论算是开个头吧。对讨论中由于有不同意见而对先生有所责难,请先生原谅。这不是同先生过不去,而是为了深入地领会和理解先生的思想。
答:“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三章)不值得信任,才有不信任的事情发生啊?
12.问:真不好意思。通过请教和辩论,我对先生关于人性的思想是“信足焉,岂有不信焉!”
答:这就是深入讨论、相互辩白的好处。它使我们有了共同的认识。君子和而不同,又从不同的论文中求得“和”。我们都欢迎这样的讨论。孺子可教,我也有所得。哈,哈,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