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8日星期五
首页/道德经/“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对立

“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对立

“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对立10.问:“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人类社会自分化以来就存在的两种尖锐对立的事实和完全背向的原则。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社会史,也是在这种对立的事实中发展过来的,它形成了社会上公与不公的对立,平等与不平等的对峙,贫穷与富裕的分化,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上的这种裂解、对立和背悖,层层曲折地...

“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对立

10.问:“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人类社会自分化以来就存在的两种尖锐对立的事实和完全背向的原则。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社会史,也是在这种对立的事实中发展过来的,它形成了社会上公与不公的对立,平等与不平等的对峙,贫穷与富裕的分化,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上的这种裂解、对立和背悖,层层曲折地最终反映为哲学家归纳、总结的思想理论。先生把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事实概括提炼为这两句话,准确而深刻,凝练而简洁,是个了不起的创造。两千多年来,多少政治家、思想家为了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实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理想,在政治舞台上,在社会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上,在学术领域的探索中,竭尽他们的才智,耗尽他们的心血。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内核,贯穿了从朴实的农民到最学者化的哲学家的思维的主线,成为思想史上不能忽视的一股思潮。今天看来,“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仍是社会上最基本的对立的事实。它将延续多长时间,那就很难说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化、对立和斗争呢?我认为根本问题是出在“不足”上。如果物质产品丰富了,足够了,人人都能有丰裕的物质产品保证自己的需要,不再存在因“不足”而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就不会有“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分化、对立和斗争了。

答:“足”与“不足”是相对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论定“足”与“不足”的标准和尺度是不一样的。富人占有的财富和物质产品可以多得花不完,却不能抑制他对物欲无止境的追求。对财富和权力的贪婪和追逐,不可能有知足的时候,财富多了还要多,权力大了还要大。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也不满足,他还要追求长生。求长生就是对生命期限的不满足,也是对财富、对权力、对享受的不知足。再以人之大欲为例,帝王的嫔妃多到成千上万,他一个人对付得了吗?可他恨不得把天下的美女尽可能储藏到遍布各地的离宫别馆,以供他一人之淫欲,而且不允许任何别的男性沾他嫔妃的光,要把宫中的男子统统阉割为太监。这是人欲不知足的恶劣本性的很普通的例子。

历史事实一再表明,对成千上万已属“不足”的劳动者,即使他们处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统治者的大多数也不会发善心减免他们的租赋劳役,还会用各种手段榨取民脂民膏充斥他们的库藏,驱使百姓做牛做马服劳役。多少人的起义、造反、暴动,就是这样给逼出来的。这就是我提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因。我以为,只有“损有余而补不足”,才能实现社会分配的均匀,均衡社会的差距和不平等,才能从根本上维持社会的稳定。从反叛的起义者到改革的政治家,他们本质上是主张消除社会不公、分配不均的人格化的政治代表。他们分别采取武装暴动和政治改革的不同方式,企图实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方案。他们提出,实施,失败,再提出,再实施,再失败,说明这一思想、这一方案代表和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和愿望。北宋王安石变法即本着这种指导思想。只要社会上存在“不足”和“有余”,存在由于经济上的不均衡而产生的人的财产地位上的倾斜,我的这一思想就有存在的价值。我不在乎我的这一思想什么时候变成现实,只在乎这一社会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

11.问:不知是历史的循环还是历史的嘲弄,我们曾看到很多这样的事实:一些人怀着“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社会理想,通过借用追求这一理想的人民的力量上了台,而在他们上台以后不要太久,又会用“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来“奉”他们自己,榨取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他们原来或许属于“不足”的阶层或是同情者,待到他们通过从“不足”到“足”的衍变后,很快便会改变初衷,对希望破灭、仍然“不足”的人民进行压迫剥削。历史就是这么演变过来的,在“损有余而补不足”和“损不足以奉有余”之间,始终存在着反向运动,存在着拉锯战的辩证法。先生对此不知有何感想?

答:天道无私,故均;人道有私,故不均。在人之道的社会里要实现体现天之道的法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会有反复,有冲撞,有逆向运动。所以我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在人世间,只有圣人才能遵循“以有余奉天下”的天之道。然而,人间如果永远用“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行事,那么,历代的行事者将世代陷入矛盾、对立、纷争、动乱之中,这个世界将世代不得安宁。世人应当领悟天之道,应当懂得赡足万物而自辞的道理。自己占有的越多,越是要给予人。既然给予了人,自己获得的实际上会更多。这就是“均”带来的好处。

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均衡原则中,包含着“无为”的含义。无为则无私,无私则平均。这也是任物之自然。有余的人应当懂得不抑而损的道理。人之道不能无为,其认识和行动都是主张有为。有为必有求。不能无为则不能无求,不能无求则必然损人以益己,“损不足以奉有余”。

社会财富总额是在日积月累的,可是由于“不足”和“有余”的分化,由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倾斜和强化,社会必陷于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两极分化状态,社会的整体将形成断裂的裂痕。持“损不足以奉有余”而暴富的人,由于利欲熏心,志得意满,绝大多数不认识社会分化发展为两极的危害性、危险性。他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王弼本作‘棁’,据河上公本改,参马叙伦《老子校诂》)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到头来是咎由自取。他们靠“损不足以奉有余”而获得金玉满堂,富贵而骄,另一极是穷人的“田甚芜,仓甚虚”(第五十三章),而富人自身也不能自保,他们将为自己埋下祸根,付出代价。即使他们自己没有受到现世的惩罚,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会用毁灭性的灾难偿还其祖辈的罪债。所以,我提出警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损不足以奉有余”就是招祸取咎的原因之一。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