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8日星期五
首页/道德经/“物壮则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物壮则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物壮则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7.问:我对先生的话有切身体会。先生强调万事万物的动和变,而且,是向相反的方向动和变,这是先生辩证法思想中很重要的内容。这是我完全认同的观点。但是,我在读《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时,却有了一个问题。您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是认为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躁者,动也)的主宰。那就是说,在轻与重、静与动这对矛盾中,...

“物壮则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7.问:我对先生的话有切身体会。先生强调万事万物的动和变,而且,是向相反的方向动和变,这是先生辩证法思想中很重要的内容。这是我完全认同的观点。但是,我在读《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时,却有了一个问题。您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是认为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躁者,动也)的主宰。那就是说,在轻与重、静与动这对矛盾中,重和静是主要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这样认为,这岂不是同先生说的动和变是道的基本法则这一命题相矛盾吗?

答:不错,我在第二十六章中确实是强调了“静”的主导作用。我说“静为躁君”——静是动的主宰,是说明动是以静为前提的。没有静,哪有动?动是因静而存在而出现的。韩非说:“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制躁。”(《韩非子·喻老》)这就是以重为根,以静为君。世上的一切事物,总是物体比较轻的东西先受到振动,而重的东西总是在稍后相感应;静的东西制御(驾驭)其他物件,而躁(动)的东西则御于(被控)物。所以,静能“君”(统率)躁(动)。我这是从另一角度来谈论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同我前面讲的不矛盾。

我这种看法,也是同我的无为思想有联系的。无为则静,有为则动。无为、有为是运动方式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所以,不应把我有关动静运动的思想同我的无为思想割裂开来。可能是因为这个道理,你们认为我在动与静的问题上把静看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把问题搞颠倒了。你们这样看,也可以,我不否认。但你们必须注意到,我一直是强调事物是变化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此外,你们还应注意到我在第二十六章中的最后两句话:“轻则失根(诸本作‘本’,《韩非子·喻老》作‘根’,《永乐大典》本也作‘根’),躁则失君。”轻举必丧失根基,妄动必丧失主宰。这也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另一种表述。作为一国之主的国君,他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要求他绝不能轻举妄动。这里谈的动和静的关系,是讲作为一个国家主宰的统治者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时说的,是在这种特定的情况、特定的对象的前提下讲动静的关系,而不是抽象地谈论动和静的问题。

8.问:是的,先生在这两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这就点明了您讲动静问题特定的范围、特定的对象。河上公在注“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两句话时,也说明这是统治者应持的原则。他说:“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花叶零落,根重,故长存也。人君不静则不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则能变化;虎躁,故乃夭亏。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者死,无欲者长生。”(《老子章句》第二十六章)意思讲得很明确了。显然,这里的动与静的问题是有所指的,不能将它扩大到一切运动方式上。这样理解先生的思想就不会偏颇了。

答:但是,“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也可以引申为“轻以重为根,躁(动)以静为君”。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主宰。也可以引申为“躁胜寒,静胜热”(第四十五章),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人们的生活经验都能体察其中平凡的真理。甚至你也可以从两性关系及其交配方式的“牝(雌性)常以静胜牡(雄性),以静为下”(第六十一章),理解安静而居于下位的雌性,何以能以“静”而战胜雄性。在动与静的关系上,我是主张静是处在优势地位的。这也符合我的清静无为的指导思想。“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无为清静才能做天下的首领。运动方式上的动与静,同政治上的清静无为,有着内在的联系。但这并不能说明我认为万事万物是静止的、不动的。万事万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我不过是主张以静和无为,顺应“道”的自然的运动,而不是以人的妄动和有为干扰“道”的自然有序的运动而已。

9.问:我理解了先生在动与静以及清静无为相互关系上的一致性。您的解释,使我看到某些学者对您思想理解的偏差和表面化的缺点。对您的思想的理解,也不能采取“摘录”的方法,而应该全面、系统地理解。

答:你们不是主张全面、正确地理解一个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吗?希望你们这些掌握先进理论体系和学说的学者,对我的批评也要全面、正确,不能断章取义,不要犯你们常常指责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