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8日星期五
首页/道德经/“不争之德” 水之性“几(近)于道”

“不争之德” 水之性“几(近)于道”

“不争之德” 水之性“几(近)于道”10.问:先生这段关于用人策略的议论十分精彩。当官的应该好好读读您的书,听听您自己的解释。“善用人者为之下”是先生主张退守的一个策略的具体化,目的是借用别人的力量。在这句话后面,先生还总结、归纳了“不争”的原则,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先生说:“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十八章)不与别人争的...

“不争之德” 水之性“几(近)于道”

10.问:先生这段关于用人策略的议论十分精彩。当官的应该好好读读您的书,听听您自己的解释。“善用人者为之下”是先生主张退守的一个策略的具体化,目的是借用别人的力量。在这句话后面,先生还总结、归纳了“不争”的原则,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先生说:“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十八章)不与别人争的“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与天道相符合,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准则。“不争”是同“不为天下先”相配合的。先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不争”,也可以说是提倡“不争哲学”吧。争或不争,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如何处理相互关系的完全不同的方针。先生提出“不争之德”,一定有您的道理。就这个问题,请先生谈谈您的高见。

答:争,大概是动物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为了活得更好,为了更多地占有水源、土地、食物,于是就争。就连不言不语、不动声色的植物,也在为水、阳光和土地而争夺。人是最高等的生物,争的水平、等级也最高等。不仅是与天争,与地争,更多更重要的是与人争。把你嘴里的抢下归我吃,把你的份额抢到我手里,我就可以多一份。大概因为生活资料的匮乏,又生产不了那么多,于是就争就抢,就咬牙切齿,就磨刀霍霍,用争的方法把你的变成我的。可是,也不都如此,有时吃的用的还可以,但要活得更好,于是也争也抢,把人家未必是多余的东西也抢过来。多数情况是多少不匀、贫富不均而引起争斗。所以,儒家有一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这话说得有理。说到底,争是利益之争。利益驱使人和人的斗争。高层次的斗争,如政治斗争、思想文化之争,蕴藏在最内层的,还是物质利益之争。军事斗争无非是把人与人的斗争武装化、军事化,是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人群与人群的相互残杀。争的过程,就会用暴力,玩刀枪,耍阴谋,用诡计。于是,人类世界就会闹得一塌糊涂,不亦乐乎。于是,民不聊生,血流成河,白骨遍野。即使不流血,也会搞得人人自危,彼此鼓起了乌鸡眼,恨不得我杀了你,你吃了我。

“争”的事实,“争”的现实,使这个世界几乎人人都讲“争”。独有我,偏偏讲“不争”。这确是有悖于常情,有悖于常理。但是,你不要急,等我说了我为什么主张不争,为什么把不争作为我的策略,或许你会认为我讲得有理,就能了解我主张不争的好处和意义。我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水的“善”是最高的善。水之性,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之性“几(近)于道”,是最接近“道”的原则的。水不争,它总是顺乎地形,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下胜高。你看,万物之中,柔润莫过于水,它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有阻碍就绕过去;如果有堤坝硬阻挡它,它就慢慢蓄积,漫过阻挡它的堤坝,冲击下去。水不争,它用不争达到争的目的。王弼说:“人恶卑也。”(《老子注》第八章)大家都喜欢居于高位而恶于卑下,水却喜欢处在低下的位置。它自然而成形,无所不在,无所不往,无所不胜,这就是水的性格。最后到达目标的,还是这“无定形而靡不通”并能“润万物”的水。我喜欢用水来说明我的不争的策略思想。水之性启示了我。在某种意义上,是水激发了我以柔克刚的策略思想的形成。大自然哪,包含着哲学,孕育着思想。

11.问:因此,先生在《道德经》第八章中才作了这样的结论:“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像水一样与物无争,所以才不犯过失。一个人,只要他有在众人之上的心,他就一定会去争。有争心,则必有尤(过)。不争,何尤之有?明代思想家李卓吾论述“上善”的水具有这种“不争”的品格时说:“众人处上,彼独处下;众人处易,彼独处险;众人处洁,彼独处秽。所处尽众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老子本义》第七章引)正因为水之不争,所以,谁也争不过它。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就因为江海的水比百谷低下,百谷之水只能向江海汇流。所以,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辩证法,是真理。

但是,要真正认识到“不争”的道理,在行为上做到“不争”,很不容易。没有这种境界,对这一真理没有参透,是不可能做到“不争”的。这也就是人类社会充满了“争”的原因。然而,也因为“争”,而生“尤”(过错),甚至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虽然“争”有危险,但因为有利可图,人们还是争得不亦乐乎……

答:所以,我说:“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十八章)“不争”是一种“德”,叫做不与人相争的“德”。这种“德”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它与天道相吻合,这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最高的准则。退守的策略,就是借用或利用别人的力量,而不要正面冲突,也就是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这是最不容易的。天之道就是不争而善胜,“不争”的策略合乎天之道。

12.问:先生的“不争”策略,是先生之“道”的衍生和行动上的延伸。什么样的“道”决定什么样的策略。您的解释,使我对“道”与策略的关系,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答:“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如果你看到天下有好高、争先、伐功、矜长的人,那我要劝你千万要沉得住气,希望你曲己以让之,枉己以逊之,不必对他有慢辞,也不必从心中激起嫉妒的恶意。让他去争吧。应当懂得,这不是顺从他,而是成全我的信仰,坚持我的“道”。

应当明白,唯其不争,才能长久,天下也不能与你争。不自贵大的人,才能长生不危。以“不争”的办法来取得别人无法争到的结果,这是我以退为进策略思想的一贯原则。

13.问:“唯下乃大”,是先生的宗旨;“唯不争乃安乃久”,是先生的策略。不矜能,天下人不能与你争能;你不自己夸耀自己,天下人才不能同你争功劳。《淮南子·原道训》说得好:“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这是先生“不争”思想的体现。《文子·道原》也说过相近的意思。《金人铭》也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君子是明智的,明就明在他懂得“唯下乃大”的辩证法,懂得“唯不争乃安乃久”的哲理。我现在进一步明白了先生“不为天下先”和“不争”的指导思想,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操守。操守决定人的品格,策略是人的品格的说明。自然,这策略不是歪门邪道,不是阴谋诡计。

答:你也不必美化我。如果说我是以退为进,是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那么,还是目标就是一切,这目标就是我的“道”,这也就谈不上操守与品格。“道”是一种信仰和追求,谈不上什么人格的崇高不崇高。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