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8日星期五
首页/道德经/战略战术(一),退守原则: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哀兵必胜

战略战术(一),退守原则: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哀兵必胜

战略战术(一),退守原则: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哀兵必胜15.问:这三条很有意义,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战争中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指挥原则,具有先生鲜明的军事思想的特色。就请先生从第一条讲起吧。答:《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我“以退为进”的军事指挥方针:“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我借用了兵家的...

战略战术(一),退守原则: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哀兵必胜

15.问:这三条很有意义,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战争中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指挥原则,具有先生鲜明的军事思想的特色。就请先生从第一条讲起吧。

答:《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我“以退为进”的军事指挥方针:“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我借用了兵家的话,他们认为:我不敢取攻势而要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却要后退一尺。“是谓行无行”以后这四句话,马王堆甲、乙本作“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文从字顺,意义较明确,比较好理解。就是说,我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战略战术,这叫做没有行列(阵势)可以摆,没有臂膀可以举,没有敌人可以对抗,这样就能无敌于我。王弼解释说:“言以谦退哀慈,不敢为物先……无有与之抗也。”(《老子注》第六十九章)魏源解释说:“军惟死战以拒敌,故有行列、攘臂、执兵之事。苟无敌之可扔,则亦无列足整,无臂足攘,无兵足执矣。盖以后为先,以退为进,常致人而不致于人,则是操全胜之术,不劳力而坐致之,是谓扔无敌也。”(《老子本义》第五十八章)王、魏二人的解释,都很好地说明了我主张以退为进的用兵原则和理由。

同退守的原则相关,我在这一章中还提出了“哀兵必胜”的观点:“故抗兵相加(‘加’应是‘如’的误写。马王堆甲、乙本均作‘若’,唐碑本也作‘若’,‘若’、‘如’同义),哀者胜矣。”两军对峙,如果兵力相当,则悲愤的一方将获得胜利。退守一方,处于“哀者”地位,会有强烈的化悲愤为力量的精神因素作用于士卒,并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如果是出于不得已而用兵,又取退守原则,这都会在客观上造成哀兵哀心。哀心见则天人助,天人助则战必胜。虽欲不胜,不可得也。这也是“柔弱胜刚强”。

此外,我主张战争中的退守原则和策略,又是遵循了以逸待劳的方针。以退为进,以后为先,就能主顺而客逆,主逸而客劳,攻骄而守卑,进躁而退静。这就可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在攻守的过程中,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事物就会向反面转化,强势转为劣势,攻势渐失其锋变为守势,就可创造敌弱我强的条件,最后一鼓作气,打败敌人。

16.问:先生这段论兵的言论极为精彩,兵家应熟读之,深思之,运用之。这使我不由想起先生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的一段话:“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于作“士”的人,不逞他的勇武;善于打仗的,不靠他的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跟敌人正面应付。善战的人不仅不会发脾气,也不跟人争一时之短长。他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而不必正面冲突。他善于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以逸待劳的退守方针,就是为了实现以不争达到争,而且争而胜之的目标。我记得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不争之德”是一种“用(借)人之力”的高明策略,是一种符合天道的“古之极”的古今通行的准则。这个原则在战争中同样适用,这就是以退为进、以逸待劳的策略方针。

答:王弼注释说,“不武”“不怒”者,就能“后而不先,应而不唱”;“不与”者,就能“不与争也”(《老子注》第六十八章)。善于带兵的人,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对阵。具有这种素质的将军,才能后发制人打胜仗。好逞勇武、易被敌人激怒的将军,很容易先发制人,同敌人正面对阵而受挫败。能不武不怒不争的将帅,才有可能采用“以奇用兵”的策略和计谋。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