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8日星期五
首页/道德经/为何形成于民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为何形成于民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为何形成于民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12.问:这很有意思,道教的正式形成是在社会下层,而不在上层;在民间,而不在宫廷。其中有什么本质的原因和必然的因素吗?答:你还应该记得我的一个重要思想和一贯主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我们在讨论社会经济思想时谈过这个问题。人民因不平等不公正而遭受种种苦难,祈求和希望的就是...

为何形成于民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12.问:这很有意思,道教的正式形成是在社会下层,而不在上层;在民间,而不在宫廷。其中有什么本质的原因和必然的因素吗?

答:你还应该记得我的一个重要思想和一贯主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我们在讨论社会经济思想时谈过这个问题。人民因不平等不公正而遭受种种苦难,祈求和希望的就是平均和平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恰恰能够满足他们这种平均和平等的要求。正是在这个涉及全社会的大问题上,我的思想和我的主张适应了广大百姓的需要,从而使下层社会的人民很自然地信仰《老子》书,皈依道家。《太平经》所说“顺天地之道,不失铢分,则立致太平”(《太平经·帝王》),可以从《道德经》中找到根据。原始道教之所以起于民间,就是这些有针对性、又有普遍性的社会思想和主张适应了多数人的需要,寄托了他们的希望。民间的巫教形式又很容易同这些思想结合,从而形成土生土长的中国式的宗教教派。张鲁“五斗米道”的“量腹取足”、吃“义米肉”的“义舍”制度(见《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具体化。正因为这个道理,“(五斗米道)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典略》)为经典,承认我的《老子》一书是五斗米道信徒必须学习和信奉的经典。原始道教五斗米道,显然是以《老子》为信条,表达他们的社会愿望和政治理想的。当年我写《老子》书时,怎么也不会料到在六百多年以后我的思想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13.问:这倒是一个新的解释。也可证先生思想的适应性强、涵盖面广,连小民百姓的造反都可以从《老子》书中找到理论根据。不仅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还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都可以作为农民造反的根据。或许这就是道教在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过程中正式形成的真正社会原因。

任何一种宗教的形成,都是以普通民众的信仰为基础的。没有适合社会广泛心理状态和群众的广泛信仰,就没有形成宗教的社会土壤和思想基础。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形成和发展,无一不是如此。道教能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是这个道理。看来,一种思想既能适应统治者需要,又能适应被统治者需要,才有可能被改造为宗教。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包括后来影响很大的儒家在内,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所以成不了宗教。儒家主要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老百姓不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道家的思想有老百姓需要的内容,一旦同民间巫教、佛教结合,就可能变成一种新的宗教,而且是中国特有的宗教。我认为这个论点可以成立。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个问题。

答:那你就去做一篇《道家为何变成道教》的学术论文吧。我认为,至今还没有哪一个人、哪一篇文章,把这个问题都讲清楚。研究这个专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