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人生定位/《学理论要注意破除头脑中的假象》如何学习

《学理论要注意破除头脑中的假象》如何学习

学理论要注意破除头脑中的假象中国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说:“希腊文中的‘真理’叫做‘aletheia',其意为‘发现’,即英文中的‘discover’这个词。由此可知,真理就是揭开、发现。”既然是揭开,就意味着原先是被遮蔽着的。这种遮蔽,有的来自被认识客体,有的则来自认识主体头脑中的错误观念。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劫持着人类理解力并在其中扎下深根的假象和错误...

学理论要注意破除头脑中的假象

中国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说:“希腊文中的‘真理’叫做‘aletheia',其意为‘发现’,即英文中的‘discover’这个词。由此可知,真理就是揭开、发现。”既然是揭开,就意味着原先是被遮蔽着的。这种遮蔽,有的来自被认识客体,有的则来自认识主体头脑中的错误观念。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劫持着人类理解力并在其中扎下深根的假象和错误的概念,不仅围困着人们的心灵以致真理不得其门而入,而且即使在得到门径以后,它们也还要在科学刚刚更新之际聚拢一起来搅扰我们……”可见,要进行正确的思考,确立正确的概念,获取真理,必须“打破假象”。培根将“围困人们心灵的假象”分为四类,依据这一思想,笔者以为,在理论学习中尤其要注意打破下述三种假象:

一是族类假象。这一假象的特点是把“我”或“我们”的需求当作判断标准,把客观世界中的一切都看作是为“我”或“我们”服务的。以自我为中心,让“我”或“我们”观察和思考变得主观。培根说:“族类假象植基于人性本身中,也即植基于人这一族或这一类中。……人类理解力则正如一面凹凸镜,它接受光线既不规则,于是就因在反映事物时掺入了它自己的性质而使得事物的性质变形和褪色。”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则说得更明白,他说,意欲在自我意识中居于主导地位,它左右着人们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政治理论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理论大都涉及到个体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个时候,破除自我假象显得尤其必要和迫切。比如,民主问题,一谈及此,不少人都认为民主就是可以随意说话,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认识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是自我的需要。化解这种假象,首先要搞清民主的本质,破除头脑中的假象。民主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是按“多数人”的意见办的政治制度。回顾人类以往的历史会发现,作为民主政治中所说的“多数”,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中所有人当中的多数,而是一个国家中掌握社会经济权,即掌握生活资料的人当中的多数,也就是说,从来就没有抽象的民主,民主是有条件的。在迄今为止的阶级社会中,民主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国家中所有人的民主,在私有制社会中,它绝不是按照社会上所有人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进行统治的政治制度,它只是按少数剥削阶级意志进行统治的制度,是少数人的政治统治。在阶级社会中,民主不会也永远不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意志。在民主制度下,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亦然。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谋取自己的利益时不能也不应该损害和危及他人和国家的利益。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负责。简单地把民主看作是对自我权利的尊重和实现,对自我的放纵,很难客观冷静地领会民主的真实含义。又如,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头脑中有族类假象的人读到“以人为本”,往往会这样理解:我是人,既然要以人为本,那我的利益,我的需要就应当予以满足。常识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世界并没有一个中心,人类社会也一样,把我或我们看作中心违背了客观存在及其发展的规律,在认识上是错误的,在实际中也是行不通的。在社会利益(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既定的情况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考虑社会和国家,违反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去追求个人利益,必然造成社会冲突,带来社会和国家的不稳定,结果可能连自己正当的利益诉求也难以实现。人具有社会性,人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的。“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治国理念突出强调人的地位的重要性,作为地位就是“人”与“它”或“他”的关系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要把人放在第一的位置上,不能见物不见人,不能唯GDP是从,不能要钱不要命。就是在处理社会关系时,要把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不能搞官本位,不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嫌贫爱富,不能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然了,以人为本,也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但作为理论指导,作为治国方略,它是从总体上和全局上来考察和提出问题的。它考虑的是全中国的人,特别是我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族类假象扭曲了一些人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二是洞穴假象。培根说,它“是各个人的假象。因为每一个人(除普遍人性所共有的错误外)都各有自己的洞穴,使自然之光屈折和变色。”现实当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特定的环境中,由此造成人们视域的限制和思维方式的局限,而人们总是从自己生活的这个“洞穴”来看世界的,如“井底之蛙”。笔者上网对有关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文章做了一番浏览,读到了大量这样的文章:“科学发展观指引我成长”,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成人”,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职业规划”,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自觉文化意识的培养”,等等。类似的还有很多,有些文章只不过把上述中的“大学生”换成了“青年人”、“战士”、“党员”或其他什么人。这些文章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但却存在明显的偏差。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告诉我们,解读科学发展观不能只站在自己所处的一隅,而应当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上,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局上来思考,把自己置于这个大局中,置于这个发展的大战略中,置于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这个长过程中来规划、来思考。不能把“以人为本”解读成了一种战术,一种治人的思想。这样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本意。当然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对我党三代领导人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作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所表达的理念是人们从事任何认识和实践活动都用得上的,但那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学习科学发展观,首要的和基本的是读懂它的本意,然后才是对它所表达的理念的领会和把握。上述所说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出现的这种偏差告诉我们,这种洞穴假象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洞穴”中。培根说:“这个洞穴的形成,或是由于这人自己固有的独特的本性;或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与别人的交往;或是由于他阅读一些书籍而对其权威性发生崇敬和赞美;又或者是由于各种感印,这些感印又是依人心之不同……而作用各异的;以及类此,等等。”“洞穴”给人们的成长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理解和认识问题形成特定的角度,这个角度是每个人的优势,也使每个人受到局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看到自己这一方面的优势,也要努力发现自身所处洞穴的限制,要提高警惕,有针对性地防止在学习理论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三是市场假象。培根认为,这类假象“是由人们相互间的交接和联系所形成,我称之为市场的假象,取人们在市场中有往来交接之意。”人们之间联系和交往的本质是传递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创造出了以网络为代表的各色各样的传递信息的手段,使得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而对于各种资讯的接受和理解成了当代人的沉重负担,也是造成人们头脑中假象的重要原因。400多年前的培根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人们是靠谈话来联系的;而所利用的文字则是依照一般俗人的了解。选用文字之失当害意就惊人地障碍着理解力。”过去,资讯的缺乏给我们认识和理解问题带来困难,同样道理,当今泛滥的资讯,铺天盖地的信息,也让我们不知所措:想象的还是实际的?理想的还是现实的?戏说的还是认真的?假的还是真的?近的还是远的?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难以分辨,难以取舍,让我们头痛,让我们的思考受到干扰。市场假象的问题不只在于以文字为主的符号在传递信息时会出现偏差和疏漏,还在于不同信息的发布者从自己特定的立场出发选择和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给接受信息者的思考和认识活动造成障碍,形成误导。比如,关于幸福问题的认识。幸福观是我们进行人生观教育时经常提到的一个话题。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幸福?怎样得到幸福?看看社会众生就会发现,许多人是这样看待幸福的:有钱就幸福,钱多幸福多。吃得好、穿得好、有车、有房就幸福。他们把幸福等同于物质享受。这种看法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中广告资讯的影响。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听听广播,上网浏览,走在路上,身处闹市,到处都是广告,你无法避开。绝大部分的广告都是向人们兜售产品的,都在刺激人们的感官,都在向人们灌输这样一种理念:获得了某种产品就能获得享受,就能得到快乐,就能有幸福的生活。钱是万能的,有钱就可以有一切。广告资讯把人的动物性需要最大程度地唤醒了,长年累月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中,缺乏自觉的人必然生出“有钱就幸福”的观念。有钱就一定幸福吗?当问及该问题时,总有人反问,“难道说没有钱就幸福吗?”当然了,没有钱很难生活得安定和快乐,但并不能由此就得出有钱就幸福,钱少就不幸福的结论。幸福是需要多种条件的,它不但需要客观方面的条件,还需要主观方面的条件。叔本华说:“使我们幸福或不幸福的,并非客观事件,而是那些事件给予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它的看法。就像伊辟泰特斯所说:‘人们不受事物的影响,却受他们对事物的想法的影响。’一般说来,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健康的身心。”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得更直白:“没有信仰就没有幸福。”“如果没有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我们也会感到生活的百无聊赖。”结合实际来看,我们不能不说这些哲学家所言有理。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国家并不是那些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许多穷人的脸上,我们见到的愉快不见得就一定比富人少。可见,有钱就一定幸福是假象。

族类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妨碍了人们对有关理论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妨碍了学习的深入。当打破了这些假象,就消除了遮蔽,学习者获得的是一种发现的感觉,发现总是令人愉快的,因为“发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满足了人们探寻未知的渴望。由此就一定会提高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效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