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之足,常足矣》解读、赏析
257 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之足,常足矣注释】
①却:退却,退回,摒去,驱赶。
②走马,善跑的马,指战马。
③粪:指耕种,播种。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④生于郊:指戎马生驹于战场。郊,城市周围的地区,这里指战场。由于连年战争,马匹征用太多,战场上公马不够用,就把怀孕的母马也用上了,以致母马在战场上产仔。
⑤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恒的满足。
【知足之足,常足矣译文】
社会有道,天下就会太平,连战马都只能退还到田间给农夫耕种土地。社会无道,天下就不太平,连怀了孕的母马都要上阵参战,在战场生下马驹子。人类最大的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了;人类最大的过失,没有比贪欲更大了。所以,因知足而得的满足,才是永恒的满足。
【赏析】
老子的反战思想在这里得到阐述。面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以及诸侯国各贵族集团之间频繁的战争,老子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关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呼吁人本精神。在此,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的根源乃是统治者的不知足、贪得无厌,并断定不满足和贪欲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最大的祸根。
尽管有人指出,这些战争,从其主流说,也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对人民来说,特别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来说,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种种惨祸、灾难。有大量平民百姓受到伤害的战争都不是正义的战争,老子反对这些战争是理所当然。老子认为战争是由于统治者不知足、贪心重所引起的,只要能知足,不贪求什么,就不会发生战争。“知足之足,恒足矣。”或许是一种唯心史观,但“知足”的提出,对当时贵族领主的无厌欲求,无异于一个强烈的抗议。
老子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认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祸福……不仅如此,还将知足作为从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如果知足,虽客观财富不多但主观亦可自认为富有,因此当然就可以看做是富裕。反之,客观财富虽多,但由于主观的不知足,贪得无厌,也可能酿成极大的祸害,最终一贫如洗。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财富观。但本段文字主要是告诫当政者不可无厌贪求,而要适可而止,清静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