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可道》解读、赏析
229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注释】
①此句中有三个“道”字,第一个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提出来的哲学范畴;第二个“道”字是动词,在这里是“用言语来表达”的意思。
②此句中有三个“名”字,第一个和第三个“名”字,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先秦时代人们所说的“名”,指言词或概念,认为“名”是对“实”即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本质的反映,凡名必副其实。第二个“名”字是动词,指“用言词来给事物命名”。
③无:表述“天地之始”,即“先在”,是哲学本体论概念。
④有:即为“实在”,相当于“道生一”的“一”。
⑤妙:深邃奥妙。
⑥徼(jiào):原意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
⑦此两者:指“无”与“有”。同出:指“无”与“有”同属于道,二者都是道的形式。玄: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预测。
⑧众妙之门:指精深奥妙的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总源头。
【道可道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本来的道,名如果可以用言词去命名,那它就不是本来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之始”的“先在”;而有,则是宇宙万物的最初存在形态。因此,要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从有中去观察体悟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都同属于道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为玄妙、深奥。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中的玄妙、深奥中的深奥,实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总源头。
【赏析】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除了从哲学角度去思考,还可以从历史、文学、美学等角度去探求,去认识。自古以来,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做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本体论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并列同传,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认为老子的“道”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悟到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创立玄学。随后,早已传入中国的佛学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并对道做了偏向唯心论方面的解释。宋明时期理学家汲取了佛学与玄学的思想,对老子的“道”同样作了唯心主义解释。从哲学角度讲,道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并不重要。这个颇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名词,有时似乎在表达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给我们描画出一片天地混沌的亘古蛮荒状态。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从《道德经》里去品悟和把握“道”,在老子那里,“道”应该是“唯物论”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显然,这是老子哲学本体论观点,是唯物论的。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感悟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客观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笃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或“天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或许是为了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比“天”或“天帝”更具权威性。老子的“道”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的独到的觉悟和深刻的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