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国学语录/礼记·檀弓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解读、赏析

礼记·檀弓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解读、赏析

149 何施而得斯于民也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请见之,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使人问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对曰:“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

149 何施而得斯于民也

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请见之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使人问焉:“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对曰:“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苟无礼仪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

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注释

①挚:同“贽”,古人相见时所带的礼物。

②其:岂,怎能;已:止。

③有虞氏:我国古代五帝之一的舜帝部落名称。部落始祖是虞幕,舜为虞幕的后裔,受尧帝禅让登帝位,成为有虞氏部落首领。

④夏后氏: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氏称,夏朝王族为夏后氏,简称夏。中华民族最早的称呼华夏,起源于夏后。

⑤斯:此。这里指代信任和尊敬。

⑥社稷: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寺庙。

⑦畔:同“叛”,反叛。

⑧作会:举行盟会。

⑨悫(què):质朴。

何施而得斯于民也译文

鲁国有个叫周丰的人,哀公带着礼物去求见他,他却说:“不见。”哀公说:“难道我就这么算了吗?”于是哀公派使者去请教周丰,使者说:“虞舜没有对百姓进行信义的教化,而百姓却信任他;夏禹没有对百姓进行恭敬的教化,而百姓却敬重他。那么,要进行怎样的教化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敬重呢?”周丰回答说:“在先民的废墟和坟墓之间,用不着教百姓悲哀,而百姓会悲哀;在社稷和宗庙里,不必教百姓敬重,百姓自然会敬重。殷代统治者曾用誓言约束民众,而民众却背叛了他们;周代统治者曾举行盟会来团结民众,而民众却不信任他们。如果没有礼仪、忠信、真诚、质朴之心来对待民众,即使能使民众安定团结,但最终民众怎能不离散呢?”

赏析

本段选自《礼记·檀弓下》。这段关于对老百姓进行教育的对话,说明了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身教重于言教。身临其境,是任何说教都无法达到的效果。然而,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并不可能什么事都能让人们耳闻目睹。这样,说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问题在于,如果说教者只是板起面孔教训别人,自己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以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那么,被说教者自然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如果说教者只给别人定原则,要求别人做到,而自己却置身于给别人所定原则之外,那么教育效果肯定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如果不能让接受说教的人们耳闻目睹,说教者自己就更应当明白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身体力行,然后才能以说教者的身份与别人对话。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