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解读、赏析
05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注释】
①博施:博爱广施。
②众:众人。
③尧、舜:上古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
④病诸:病,担心;诸,“之于”合音。
⑤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译文】
子贡说:若有广施财物于民并能使众人渡过难关的人,怎么样,可以叫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简直是圣啊,对此尧、舜还担心做不到呢!所谓仁,就是自己想要建功立业,却先帮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想要达到目标,却先帮助别人达到目标。凡事能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找到了实现仁的方法了。
【赏析】
本段选自《论语·雍也》,《论语·卫灵公》还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之相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关于道德修养的两条重要原则,前者为“忠”,后者为“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感受,推己及人,从而达到“仁”的目的。关于“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曾子说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是一致的。这里的“忠”是指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恕”也是孔子最早提出的,《论语·卫灵公》载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时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此,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管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忠恕”二字也往往被连在一起作为一个特定概念使用。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和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