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秋风正萧瑟》
秋风正萧瑟
统一和稳定历来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太平盛世和英明君主的标志就是河清海晏九州一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而,这种理想的社会模式一旦转化为对个体存在的设计,便从根本上扼杀了人的个体性和主动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国一体、父君同威,个人被牢牢束缚在以家庭为本位的人世伦常关系的网络中,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就在这网络之中,人只是关系,人的“自己”不见了,个体、人格、自由被关系、“集体”伦常所淹没而消失。人被规范在这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之中。他(她)的思想感情、行为、语言都必须符合这“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存在或本质,几乎没有自我选择、自我设计的空间。其结果,常常只有在版图破裂,易姓更代之际,个体才能在社会的裂缝中崭露头角,才能有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因而战国、魏晋、近代等历史时期都是以国家多难、思想解放、人才辈出而著称的。所谓“乱世出英雄”,良有以也。
于是,我们的先人几乎是清一色的,只有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没有精神个性的差别,尤其是贵族家庭,公子是读书求仕、荫袭祖爵,就像贾赦说的:“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小姐则是深闺静守,择婿而嫁,薛宝钗就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子子孙孙,莫不如是。这是以国家和家族的长治久安为条件的,并且家庭必须拥有相对稳定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来源。不幸的是,这里所要谈论的几个女子都没有赶上好时光。在她们刚刚露脸的时候,已经有两个人这样评说她们的境况了:
(冷)子兴叹道:“老先生休这样说。如今的这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了,不比先时的光景!”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人口也极多,如何便萧索了呢?”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贾府已经是“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当家的凤姐不得不承认“大有大的难处”,九泉之下的荣、宁二公更是从人世命运的角度叹息:
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虽历百年,奈运终极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世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
贾府的没落不过是传统中国社会濒临崩溃的前奏和象征,“秋风正萧瑟,客散孟尝君”。现实的困境迫使每一个人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礼教文化及整个上层建筑制约力的相对松弛,又使每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红楼梦》写出了王熙凤的才干、探春的抱负、林黛玉的专情、宝钗的器识、晴雯的正直、妙玉的高洁……于是,红楼戏剧的帷幕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