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经典诗词赏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作者林升,生平不详,作品也不多,唯有这首《题临安邸》因为切中时弊,沉郁讽刺,遂得流传千古。

终南宋一朝,杭州都只是“临安”,皇上的“行在所”,而从未真正称为京都,因为宋之都城,永远是汴京开封。

那赵构为什么一直不肯回到汴京,却把杭州当作临安之府呢?

这就是由赵家祖宗崇文抑武的遗传思想所致——一百个贪污的文官捅出的窟窿,也不如一个武官造反来得严重。这是从宋太祖传下来的金科玉律,赵构死死地记着,坚决不相信任何一个整天喊打喊杀的武官,比如李纲,比如宗泽,比如岳飞。

尤其是岳飞,还写了首《满江红》叫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多吓人呀。这样的人要是成了势,那自己的皇位还能坐得稳吗?

有人说赵构害死岳飞是因为耳根子软听信了秦桧谗言,有人说他是害怕赢了仗接回徽、钦二帝,自己的皇位尴尬。但是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岳飞功高盖主,怀璧其罪。

这个“璧”,就是虎符,就是军权。

此前赵构南渡,宗泽守城,招募义勇军联合抗金,不用李师师出马,也招安了像宋江、狄青等一批人,拥兵百万,形势大好。于是从建炎元年(1127)七月起,宗泽多次上书高宗,请求回銮。

但是赵构不喜反惧,他宗泽这么轻松就可以募集百万大军,那要是想来个军队拥戴、黄袍加身不是分分钟的事儿?如果自己不回去,他还落个名不正言不顺,不敢轻举妄动;如果自己回了开封,可就成了他的瓮中鳖、砧上肉了。这事儿,坚决不能干!

于是,赵构置宗泽的二十多封上奏帖子于不顾,反而对他越来越冷淡。宗泽一急就气病了,握着众将军的手连连叹息:“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之后连呼三声“过河”,气绝身亡。

众将军跪地立誓:不灭金虏,誓不为人。这其中,就有小将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阴人。

大凡奇人名将出生之际都有异象,比如汉高祖刘邦母亲被蛇盘而孕;魏文帝曹丕出生时有青云翻腾于屋顶,仿佛帝王出行的华盖;隋文帝杨坚出生时紫气东来,充盈产房;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红光满屋,遍体生香……

而岳飞出生的时候,则有大鸟若鹄,飞鸣室上。故而岳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取意于《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从取名就可以看出来,岳飞的父母很有文化,对儿子期许极高。但是岳母刺字这事儿我还是觉得玄。“精忠报国”是应该放在心里的,为什么要刺到后背上呢?就算是为了提醒岳飞,那他也看不见啊,难道是为了脱衣服展示给旁人看?又或者岳母早知道岳飞会被人冤枉,所以刻下四个字让后人知道:我儿忠诚,我儿冤呀!

这个故事记录于《宋史》本传。但《宋史》为元人所修,并写于岳飞逝后百余年。而宋人笔记和野史包括岳飞的孙子岳珂所著《金陀粹编》中都没有此记录,所以我就更有理由怀疑是后人杜撰了。

岳飞幼喜读书,尤其是《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等书;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且生有神力,未及弱冠就能挽弓三百斤,腰开弩八石。

宋时的军用弩有三四石,纯用臂力很难拉开,要手脚腰背一起使力才能拉开弦架在发弩机上,故称“腰开弩”,往往要两个人合力拉开。而岳飞可以独力拉开八石,可谓是天生的战士。

岳飞二十岁投军,开始了军旅生活,并完整地经历了靖康之难,立誓复国。

岳飞遇到宗泽的过程和传说中的郭子仪遇李白有点像:建炎二年(1128),岳飞因为出战失利而论罪当诛,宗泽看到他形象英武,面无惧色,便拦下行刑,且对岳飞说:“汝罪当死,吾释不问,今当为我立功。往视敌势,勿得轻斗。”遂命岳飞为踏白使,率领五百骑兵前往孟州汜水关探察。岳飞大胜而还,得宗泽重用,任命为统领,不久提升为统制。

宗泽死后,岳飞亲自扶灵到镇江,将宗泽与其妻合葬并立碑题字,在宗泽墓前立誓:“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接替宗泽守卫开封的人是杜充,其人“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他上位后,不思战事,置宗泽生前的计划于不顾,却忙着排斥异己,命岳飞剿平内乱流民。

岳飞不胜其苦,他的心中大志是北复宋土,迎还二圣,如今却忙于内战,不禁郁闷难言,因此诗中有“南服只今歼小丑,北辕何日返神州”之句。

杜充惧怕金军攻势,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五月移驾建康时,借“勤王”之名,意欲离开开封前往建康。岳飞苦谏:“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捐数十万众不可得也。”但是杜充一意孤行,率军南下。

次年二月,开封陷落,老将宗泽当真死不瞑目。

后来,岳飞一度被罢军权,抑郁不得志时,曾再次来到镇江凭吊恩师,并在宗泽墓旁花山湾云台寺创设了宗忠简公功德院,题诗悼挽:

慨念拔救恩,爱国情更深。

衣冠貌不朽,忠武训常新。

留钥英风古,遗像正乞尊。

谈兵虎帐冷,使我泪满襟。

对于杜充放弃开封的举动,高宗非但不加责罚,还以他“勤王”有功,升任右相,命他负责长江防务。

建炎三年(1129)秋,金军兵分多路向南进犯,直捣临安。杜充深居简出不做准备,直到听说金军渡江的消息才匆匆应战,但稍做抵抗便又弃城逃跑,后来索性降了金。建康遂告失陷,宋军纷纷溃败。

金兀术占领建康府后,亲率主力追赶高宗。高宗沿着浙东运河,经杭州、越州、明州,一路逃亡,最后索性逃到了海上。他在船上漂了四个多月,晕船加上提心吊胆,每天吃不下,睡不稳,不过后来吐啊吐的就习惯了,差点做了渔民。

因为赶上正月十五上元节,高宗兴致来时,还命人把火油灌到橘子皮里,做了千百盏小橘灯置于水面,“数万点火珠,荧荧出没沧溟间”,场景相当浪漫。

荣州刺史曲端有诗:“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后来其与张浚不合,便因此句涉嫌影射高宗而陷入文字狱,被折磨至死。

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陈与义师法杜甫《春望》,写下《伤春》一诗: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开篇写国中无人,朝臣白食俸禄,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

中间两联写皇帝逃跑,孤臣奋战:我正惊奇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孤臣们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

尾联写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諲(yīn),竟敢率领疲弱之师,抵抗金兵凶兽般的锋芒!

全诗对南宋朝廷的龟缩无能给予了辛辣讽刺,并以皇帝和孤臣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权臣误国表达了深切的痛恨。

而岳飞,正是这样的乱世孤臣。

杜充弃城降金,岳飞一边脱离杜充部队,孤军奋战,一边集合散兵游勇,独自转战广德境中。虽然连战连捷,却缺衣少粮,将士忍饥。即使如此,岳飞也严明军纪,绝不扰民,“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岳家军名声渐渐打响,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围观,“感慕至泣”。

建炎四年(1130)春,宜兴县令主动向岳飞发出邀请,说:“县中存粮,可供一万军士吃十年。”于是岳飞进驻宜兴,并在此收降了大量流军和被金军强征的北方伪军,队伍不断壮大。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终于对岳家军重视起来,第一次下诏给岳飞,命他与镇江韩世忠配合,合击金军,收复建康。

这便是史上著名的“牛头山大捷”,可说是赵构一路被金军追得屁滚尿流之际得到的最好消息,一高兴连年号都改了,更元“绍兴”。

四月,岳飞归属御前右军都统制、浙西江东制置使张俊部下。

五月下旬,岳飞亲自押解战俘去越州,第一次觐见高宗。高宗对岳飞倒也很欣赏,一抬手就赏了个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位子。

官位倒也不低了,但是岳飞不想要,因为这是文官,根本不能发挥他的所长。他知道皇帝老儿并非用人不明,而是对武将缺乏信任,就干脆捅破窗户纸,上奏说:我把老娘、妻子、儿女都留在朝廷做人质,你让我去打仗吧。朝廷兵力不足,我可以自己招兵,保准一路攻克山东、河北,就连东京开封我都可以把它收回来。

这封奏折让高宗很尴尬。很多事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说破了就有点难看了。高宗只好给了岳飞兵权,但是给他的任务却不是收复中原,北伐抗金,而是让他带兵镇压农民起义和山匪作乱。这可真是牛刀杀鸡,大材小用,岳飞极不耐烦却又无可奈何。

绍兴二年(1132)七月,岳飞率军屯驻江西洪州(今江西南昌),奉命“弹压强盗”,曾于游西山翠岩寺时题诗一首:

题翠岩寺

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蹑翠微。

忠义必期清耳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

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此时北方战事如火如荼,岳飞却有闲暇游山玩水,当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心中郁闷难以言喻。

首联说自己驻军江上,闲游山水。蹑(niè),即登;翠微,青翠的山气,指青翠掩映的山峰。

颔联表明志向:我的心愿是镇守边陲,肃清河内,以此获得忠义功名。边圻(qí),就是边陲、边疆。

颈联用一个反对,说起眼前最郁闷的事情:可是朝廷却派我来镇压那些啸聚山林的土匪,他们不过是“蜂蚁之群,岂足为功”,那些从沙漠袭来的金人才是最可怕的家国大患啊。

尾联明志:我要复三关,迎二圣,灭金酋,擒贼首,扫清胡虏,复归故国,一雪靖康之耻!

迎还二圣的决心,在岳飞的多篇诗赋题记中都曾再三申明。

《金陀粹编》记载,岳飞于绍兴二年七月初七路过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痛念二圣远狩沙漠,天下靡宁,誓竭忠孝……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

建炎四年(1130)四月十二日,岳飞在宜兴金沙寺题壁云:“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

其中最为慷慨感人的,自当数气势磅礴的《满江红》。

这一年,岳飞三十岁。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壮志激昂,情辞恳切,一心精忠报国,收复河山。

然而这种话,是赵构最不愿听的。本来他登基就是伪帝张邦昌传的位,名不正言不顺的,之后“苗刘兵变”更是给他的刺激太大了,简直都有心理阴影了,脑子里不住回旋着叛贼高喊的那句“二圣归来,你何以自处?”简直提起来就烦。虽说他不至于因为这个杀了岳飞,但是肯定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只知攻城陷阵,没有政治觉悟的一根筋武将。

但是岳飞真真是一员猛将啊。绍兴四年(1134)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率师北伐,连续攻下伊、洛、商、虢等州,挥师去处,所向披靡。

最难得的是,岳飞不只一味攻伐,还制定了“连结河朔”之谋,将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对金军形成夹击之势。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金人遂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

这样的将军,怎么能让赵构放心呢?简直寝食难安。

于是岳飞越是连战告捷,赵构就越是各种掣肘,不但制止他进一步攻打中原,并且明文下诏岳家军不得“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

赵构不仅仅是怕岳飞打仗上了瘾,真的一路向北去迎还二圣,也是忌惮岳家军的威名与势力越来越强大,随时可以举兵推翻他这个摇摇欲坠的南宋小朝廷,岳飞自己披上龙袍。

赵构的心思岳飞大概也是渐渐有所察觉的。绍兴六年(1136)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岳飞悲痛不已,兼之目疾复发,干脆自行解职,并接连上表朝廷,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交兵权,三年守丧,这总是够安分的了吧?

赵构放心了,却不甘心。他还指着岳飞保护自己呢。于是“夺情”命其回到军中,并最终答应了岳飞北伐的请求。

绍兴七年(1137)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赵构视其为心腹,召见于“寝阁”以示亲厚,感激涕零地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意思就是:光复大宋的重担,我就全指望你了!还许诺说要把刘光世所部五万兵马隶属岳飞,以表信任之诚。

岳飞见部队行将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十分激动,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陈述恢复中原的规划,但是这会儿再也不敢提什么迎还二圣之事了。

赵构御览奏疏后,心照不宣,亲赐御札嘉奖。

按说这会儿赵构转弯了,岳飞也学乖了,君臣一心,亲密无间,本来正可以捋起袖子大干一场的。可是,偏偏有邪风要吹散他们,还不止一股,而是张浚和秦桧双管齐下,硬是劝得赵构转了念头,又不肯将刘光世军拨与岳飞了。

岳飞胸中积忿,索性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就离开了建康,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去了。

赵构闻知岳飞辞职,立即先后派了几拨人敦请岳飞还军,劝了六日,岳飞才答应受诏朝见。

而张浚呢,后来终因为用人不当,招致淮西军变,引咎辞相。

要注意的是,张俊和张浚是两个人,而这两个人都是一边鼓吹抗金,一边又同岳飞捣蛋。不同的是,张浚的抗金倒是坚持始终了,而张俊后期投靠了秦桧,一味主和,还陪着秦桧构陷岳飞,制造“莫须有”冤案,被定性为南宋奸臣。

1135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崩,完颜亶继位。因为内乱不平,难禁外战,完颜亶遂主动向宋廷呼吁和谈。

韩世忠、岳飞都对和议一事表示坚决反对,因为这正是进攻的好时机嘛,更何况和议条件屈辱之至,完全没道理。

但是秦桧极力向高宗游说:“如欲天下无事,须南自南,北自北,则无事矣。”

话说秦桧当年是与徽、钦二帝一同被掳北上的,却于1130年十月与妻子王氏乘船从海上回到临安,自称是杀死监守金兵,夺船逃回的。当时朝中许多大臣都表示怀疑,只有宰相范宗尹为他辩护,并向高宗推荐他。

换言之,秦桧很可能是金国的奸细。但是因为他说的话最能迎合高宗的鸵鸟心理,因此高宗对他十分倚重,让他作为自己与金国沟通的桥梁,一味偏安,屈膝求和。而主战派人物则或被罢官,或被贬谪。

绍兴八年(1138)十二月二十七日,宰相秦桧代表宋高宗赵构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之国号,成为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堪称丧权辱国,无能之至。

宋人讲究气节尊严,除“天地君亲师”外,极少下跪,宾客见礼都是长揖。就连民见官,下级见上级,甚或君臣议事,都是不必跪拜的。而赵构却让秦桧代表自己跪在金国使臣脚下,斯文扫地,泯灭尊严。

然而赵构不以为耻,还于次年正月宣布大赦天下,庆贺和谈成功。岳飞接到赦书后,上表陈明自己不愿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对朝廷的加封虽三诏而不受。赵构又亲下“温诏”(情词恳切的诏书),岳飞才不得已给了皇上面子,勉强受封。但不久又连上二札要求解除自己的军职,赵构、秦桧却不允所请。

这时候岳飞觉得既然不让自己北伐复国,那还当什么兵,不如回家耕田算了。但是赵构既不愿让岳飞一展所长,也不舍得放弃这样的天降英才,非要死死地握在自己手里,哪怕闲置着也好。

可怜英雄白发,不世出的一代名将岳飞,竟被赵构当成了花瓶,倒有了许多游山玩水的时间,生生磨得都开始写婉约词了。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如果不署名,说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的也有人信。

上阕写景塑造氛围,接着写午夜梦回,这可是李清照最擅长的手法和文路啊。

因为写在三更,所以忆的是“昨夜寒蛩不住鸣”,蟋蟀的叫声传到梦里,竟然成了千里外的金戈铁马,不知道梦里是输了还是赢了,总之惊醒过来时,已是三更时分。

想到山河破碎,中原飘摇,词人再也睡不着了,于是“起来独自绕阶行”,只见夜深人静,唯有月色朦胧。

下阕重在抒情。想到自己半生倥偬,戎马生涯,只为建功立业,精忠报国;如今却四顾茫然,报国无门,不过三十多岁,已有白首悲切之叹。

“旧山松竹老”,各家注释多解为中原父老在金人的统治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但我以为与“阻归程”不相连,似乎解释成朝廷投降派势力根深蒂固更加妥切,因为正是他们的盘根错节,才阻止了北伐的。

最后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之典,表明世上尽是偏安苟且之人,谁能与我为伴,知我忧国心声?

全词沉郁悲怆而吞吐曲折,忧思压抑,寓情于景,委婉节制,完全是婉约派悱恻含蓄的风格,与《满江红》的慷慨激昂、直陈其事相比,简直不像出自一人之手。

尤其这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看得我一激灵,岳飞会弹琴?他那左右开弓、力挽三百斤的天生神力弹起琴来是什么样子?也许是修辞指代吧。不过岳飞是儒将,能吟诗填词,喜学苏体,“往来皆高士”,会弹琴也没什么奇怪。

绍兴十年(1140)五月,完颜兀术发动政变,登基掌权。新帝上任三把火,一上来就废除和议,亲自统领大军向两淮进军。赵构急命岳飞发兵救援。

此时岳家军已经在鄂州整训三年,正是摩拳擦掌,龙精虎猛,遂接连大捷。

然而六月战事稍稳,赵构便又传谕岳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此时岳飞已率军开至湖北安陆,多年屯防早已是压抑得狠了,且实施“连结河朔”策略已有十年,诸事皆备,如今好容易重披战袍,正是要打个痛快,遂一边上奏陈述恢复中原的谋略,一边挥师北上,连克数城。

这个时候,岳飞已隐隐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意,赵构对他的忌惮也因此更加深了。

至七月,岳飞联络北方民间抗金武装,与其所部岳家军对完颜兀术盘踞的东京开封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六面包围。收复东京,志在必得。

岳飞对此战充满信心,还请好友庐山东林寺住持慧海为自己准备好功成身退的诸事宜,并写诗寄赠:

寄浮图慧海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

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

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

丁宁寄语东林老,莲社从此著力修。

看来,岳飞早已察觉朝廷对他的忌惮,在坚持进攻之际,也早为自己想好了退路。他的目标不是功名利禄,而是精忠报国,垂照千古。“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

戒酒多年的他热血沸腾地对部属说:“今次杀金人,直捣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

他想着,只要打赢这一仗,把金兵赶出开封,他就收兵入库,解甲归隐。他甚至想好了老年要读经修禅,做个散淡神仙:“紫金诸佛相,白雪老僧头。”(《游嵬石山寺》)“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题青泥市壁》)

然而在此之前,他有个坚定的信念,或说是执念吧,就是一定要驱逐金虏,复我河山,“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但是赵构根本不想复国,更不想迎还二帝,他已经不打算给岳飞机会了。听到岳飞以少胜多,接连收复郑州、洛阳,兵围开封的捷报,他却接连发下班师御旨,命岳飞退兵。

岳飞眼看形势大好,怎舍得于此时回朝?于是上书争辩:“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字字血泪,殷殷祝祷,然而赵构置之不理,一连颁下十二道金牌,措辞严厉,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

此时,岳家军先锋已经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闻风丧胆,逃出开封,再有几天时间,宋军便可取得最后的胜利。然而岳飞倘不立刻起程,这抗旨大罪如何面对?

面对十二道金牌,岳飞愤然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只得班师。河南百姓闻讯拦马,哭声震天。

岳飞撤军后,已被宋军收复的河南地区,没隔几天就又重新陷落金人之手。岳飞在班师途中得知,仰天悲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回到临安,岳飞心灰意冷,不再像从前那样慷慨陈词,只是再三恳请朝廷准其卸职归田。但是赵构和秦桧根本不放心威名远扬的岳飞回到民间,对岳飞来说,兵权算什么,只要他振臂一呼,自有百万军民相从。

“岳飞”这两个字,就是兵力,就是威胁。岳飞,是一定要杀的。

秦桧最开始打的算盘是构陷罪名,先把岳飞这尊神像推翻了再说。可是狱中用尽手段,既无法使岳飞屈招一字,也不能让与他同时进京的副使张宪和长子岳云吐露半字;而岳飞以往的功绩,可昭日月,如何涂抹?

此时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秦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然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余者凡有上书为岳飞申辩者,均遭罢官处分。

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赵构亲下旨意,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三十九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

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字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娶过两任妻子,生有五子二女。

其中长子岳云和次子岳雷为第一任妻子刘氏所生。岳飞结婚极早,不到十六岁就当爹了,这使得当时一直有岳云为其养子的传言。

刘氏在金兵南侵中失散,改嫁给韩世忠的一名部属。后来韩世忠与岳飞交好,曾让他来军中领回刘氏,但岳飞却只送来一些赡养费,不肯重收覆水。之后不久,岳飞再婚,娶妻李氏,生下三子岳霖,四子岳震,五子岳霆。

五子之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小将岳云(1119—1142),十二岁从军,随父亲征战四方,身先士卒,屡建奇功,在临安被害时,年仅二十三岁。

次子岳雷,被遣送惠州押管,于流放地含恨而终。

李氏所生三子当时分别为十二岁、七岁、三岁,均随母流放。

宋孝宗登基当年,追复岳飞原官职,以礼改葬,算是走出冤狱平反的第一步。淳熙五年(1178),又诏见岳霖,并说:“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

岳霖痛哭之余,开始着手多方搜集岳飞遗事,其子岳珂在此基础上编成《金陀粹编》,此为研究岳飞的重要史籍。

再后来,岳飞被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李氏母子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赐金封诰,俱得善终。

岳飞还有两个女儿,长女岳安娘,次女岳银瓶。

《说岳全传》中写到岳飞蒙冤时,银瓶只有十三岁,四处为父兄鸣冤不果,怀抱银瓶投井而死,世称“银瓶小姐”。2004年杭州于西湖重建风波亭时,亦在亭旁立了座“孝女井”,便是纪念银瓶小姐的。

岳飞墓位于浙江杭州栖霞岭南麓。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

四人。跪像背后墓阙上有楹联云: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除了岳墓、岳庙、风波亭、孝女井外,还有一座名列“中国十大名亭”之一的翠微亭不能不提。

翠微亭位于灵隐寺前飞来峰北麓半山腰上,掩映于苍松古木之中,古朴端庄,乃韩世忠所建。岳飞冤死后,韩世忠偶登飞来峰,见“飞”字而悲从中来,遂仿池州翠微亭而建此亭,并书岳飞《池州翠微亭》以志: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射雕英雄传》里,郭靖与黄蓉登上飞来峰,看到的就是此亭此诗。郭靖不通文墨,并不辨诗之好坏,但想既是韩世忠所书,又有“征衣”“马蹄”字样,自然是好的,便大赞:“这首诗好。”黄蓉说:“那是岳爷爷岳飞做的。”郭靖一怔,问她:“你怎知道?”黄蓉道:“我听爹爹说过这故事。绍兴十一年冬天,岳爷爷给秦桧害死,第二年春天,韩世忠想念他,特地建了此亭,将这首诗刻在碑上。只是其时秦桧权势熏天,因此不便书明便是岳爷爷所作。”

金庸先生很会说故事,短短数语,讲明了韩世忠建亭题诗的始末,可惜没有交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时为绍兴五年(1135)春,岳飞奉命驻防池州,屯兵江上,无所事事,遂有了游山逛寺之举。说是“好水好山看不足”,但心里却是无限寂寞的,只想着“马蹄催趁月明归”,是已然生起解甲归田之志。

同时所作的还有一首律诗《题池州翠光寺》,也表达了这种心愿。尾联明确表达了归隐之念:“予虽江上老,心羡白云还。”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心愿不是征战,而是归隐。

可惜的是,他终究没有机会回去。倒是韩世忠,因为抽身及时,终得功成身退,颐养天年。而韩世忠独独选取这首诗题于亭上,也正是感慨岳飞同时破灭的复国梦与归田梦。

那么,岳飞如此为赵构所忌,与他齐名的韩世忠为什么却可以保全善终呢?

可能就是他比岳飞见机更早,做戏更足。

岳飞一再表明自己不求封侯拜相,只望复国立业,但赵构和秦桧怎么能信,又怎能放心呢?无欲则刚,岳飞越是说得坦荡,当权者就越是紧张,简直不杀不足以平君心。

然而韩世忠却另有一计。他历经百战,治军有方,轻财仗义,一直都是个受人爱戴的好将领,每次朝廷赏赐,从来不取分毫,都是分给部下,与子同袍。

但是到了后期,随着他的功劳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他却忽然发生变化,开始变得贪婪敛财起来。不但频频向皇上请赏,还向官府施压,要求低买庄田。每有所请,赵构无不应允,很大方地赏赐了良田美宅不说,还御笔钦题“旌忠庄”以示表彰。

于是,韩世忠在西湖边上买了个大庄园,把整个家都搬到了皇帝眼皮底下,连自己带子孙全都成了皇上的人质。如此,赵构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再反观岳飞,不是说功成之后要回归故里,就是说要上山学道,哪一条能让皇上放心?

韩世忠也是能诗善词的,他对于时局战事的心态变化,从他早期的诗与晚期的词作中,显露无遗。

这真是让人向往:大宋将领,左手握笔,右手挥刀,哪一个不是文武双全,婉约与豪放并行?

且看韩世忠的诗词各一首:

奉诏讨范汝为过宁德西陂访阮大成

万顷琉璃到底清,寒光不动海门平。

鉴开波面一天净,虹吸潮头万里声。

吹断海风渔笛远,载归秋月落帆轻。

芍陂曾上孤舟看,何以今朝双眼明。

临江仙

冬看山林萧疏净,春来地润花浓。少年衰老与山同。世间争名利,富贵与贫穷。 荣贵非干长生药,清闲是不死门风。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韩世忠(1090—1151),字良臣,虽然他的词没有《满江红》流传广泛,但是桃花运却比岳飞传奇,还被编成了剧本传唱,名为《双烈传》。

故事女主叫梁红玉,出身青楼,韩世忠在一场歌宴上与其相识,一见钟情,并赎其为妾,在原配白氏死后扶为正室。

宋时士大夫本来是不可以娶平民女子的,朝云陪了苏轼一辈子,也没混上个名分。但时逢乱世,韩世忠身为武将,厥功至伟,讲究便没有文官那么多。而且梁红玉深得孟太后信任,“苗刘兵变”时,孟太后一边与叛军周旋,答应让高宗退位,一边密召梁红玉,命其往嘉兴找韩世忠火速勤王。

梁红玉一骑绝尘,连夜奔驰数百里飞召韩世忠入卫平叛,而梁红玉也因此被封为护国夫人。

建炎四年(1130)的黄天荡战役中,梁红玉更是亲执桴鼓,鼓声震天,与夫君并肩作战,将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四十八天,从此名震天下。这段故事还被写进了评书里,叫作“梁红玉擂鼓战金山”。

真相没有评书那么传奇,但是梁红玉和夫君并肩抗金是真的,后来更是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屡立战功。绍兴五年(1135),梁红玉随夫出镇楚州,战死于楚州前线。

韩世忠痛失爱妻,再未续娶。其后加官晋爵,只拿俸禄不做事,醉心释老,游仙问道,自号清凉居士。有词明志:

南乡子

人有几何般,富贵荣华总是闲。自古英雄都如梦,为官。宝玉妻男宿业缠。 年迈已衰残,鬓发苍浪骨髓干。不道山林有好处,贪欢。只恐痴迷误了贤。

绍兴二十一年(1151),韩世忠病逝于临安,享年六十三岁,与梁红玉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jingdian/2023031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