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经典诗词赏析/《家祭无忘告乃翁——走近陆游《示儿》》赏析

《家祭无忘告乃翁——走近陆游《示儿》》赏析

24.家祭无忘告乃翁——走近陆游《示儿》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时间悄然无声地到了1192年,即宋光宗绍熙三年,这也是陆游被贬后回到浙江绍兴老家闲居的第三年,那年诗人六十七岁。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陆游时刻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当权者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连日阴霾天放晴,立秋老虎逞威风。”又是一个闷热难眠的秋夜。天快亮时,陆游踏出房...

24.家祭无忘告乃翁

——走近陆游《示儿》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时间悄然无声地到了1192年,即宋光宗绍熙三年,这也是陆游被贬后回到浙江绍兴老家闲居的第三年,那年诗人六十七岁。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陆游时刻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当权者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连日阴霾天放晴,立秋老虎逞威风。”又是一个闷热难眠的秋夜。天快亮时,陆游踏出房屋,拉开庭前菜园的柴门,踱出门外散步。一阵风迎面吹来,带来一丝凉意。陆游眼望北国河山,不禁感慨万千。

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华山高耸挺拔直插云霄。祖国的河山是多么奇伟壮丽啊!可是,这江北的半壁山河,如今却落入了金人的手里。长江以南地区的百姓虽然过着还算安定的生活,但是沦陷区的百姓正遭受着金人的烧杀抢掠,饱受金人的凌辱。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踢起,秋风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烟中化为灰烬……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地呻吟,悲伤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他们望眼欲穿,年年盼望南宋的雄师北伐,早日收复失地,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年年失望年年望。

“我知道这是陆游写的一首诗,题目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听着施大作家讲的故事,万卷书立刻就联想到读过的诗。

“我有个疑问,既然中原的百姓那么痛苦,为什么南宋王朝不去拯救他们?”万里路十分不解。

“拯救?”施大作家摇摇头,“听听吧,他们在干什么——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享乐的贵人们陶醉在淫靡的香风中,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了昔日的汴州!”万卷书也是一脸愤怒。

“汴州是哪里呢?”万里路问。

“汴州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北宋的都城,”施大作家回答,“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不同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已经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巍峨高耸的华山已经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万里路义愤填膺地说道。

“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这是痛失亲人的泪,这是家破人亡的泪,这是流离失所的泪,这是充满仇恨的泪,这是苦苦期盼的泪!”万卷书满腔悲愤地说。

“就在这样的苦苦期盼当中,时间来到了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秋,陆游忧愤成疾,病情加重。”施大作家语气沉重,“八十五岁高龄的陆游躺在病榻上,双目微闭,犹如一盏油尽的灯,即将熄灭。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即将离世,撒手人间。但他没能看到祖国统一,感到十分遗憾,不禁潸然泪下,从褶皱的眼角顺着银白双鬓沾湿了枕巾。”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万卷书轻声吟诵。

“就是这首《示儿》,把一个伟大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出来,”施大作家说,“临死的时候,陆游把儿女们叫到病床前,叮嘱他们: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毕生心事,煎熬成诗。陆游的爱国之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万卷书说。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万里路说。

屋内三人继续畅聊。往窗外看去,万家灯火,一派安宁吉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