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经典诗词赏析/《只缘身在此山中——走近苏轼《题西林壁》》赏析

《只缘身在此山中——走近苏轼《题西林壁》》赏析

33.只缘身在此山中——走近苏轼《题西林壁》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还有那变幻无常的云雾,都为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庐山北麓的西林寺,原有一面墙壁。当年苏轼来此地游览,看到壁上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看不出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啊。”...

33.只缘身在此山中

——走近苏轼《题西林壁》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还有那变幻无常的云雾,都为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庐山北麓的西林寺,原有一面墙壁。当年苏轼来此地游览,看到壁上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看不出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啊。”万里路直言不讳。

“噢,何出此言,说来听听!”施大作家很是期待万里路的见解。

“你看,这前两句的意思是说,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可是,只要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哪儿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呢?泰山如此,黄

山如此,喜马拉雅山还是如此嘛!”万里路说。

“此言有一定道理,”施大作家点头称赞,“不过,这首诗真正经典的在于后两句。为什么无法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我陷在整座山之中。这叫自问自答,自问自悟。当然,这种感悟也是基于前两句。”

“在苏轼的笔下,我感觉那不是现实中的庐山,而是心灵中的庐山。”万卷书若有所悟。

“这首诗的精华之处,恰恰就在于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突破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吗?”万里路灵感突发。

“正是,”施大作家说,“当然,这样的感悟是基于诗人独特的人生阅历。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那一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诗人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经典之作。”

“感觉苏轼的一生历经坎坷啊!”万里路说。

“的确,”施大作家点头称是,“苏轼的人生三起三落。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司马光拜相后,苏轼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十二个官阶,后却又因政见不合,主动请辞外放。五十四岁回到朝廷担任要职,却又因哲宗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祜党人,而被一贬再贬。先是被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了京城;上任一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两年半;接着又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海南的天涯海角。正是这起起落落的人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苏轼。”

“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富含哲理。”万卷书说。

“你看他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所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说,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店,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人生匆匆数十载,每个人都是这世间的过客。怀着赤诚之心来这人间走一趟,体会千百种生活之味。经历过,努力过、珍惜过,便不负这人间韶华。”施大作家说。

“我还特别喜欢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最后一句,”万卷书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面上是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实际上道出了作者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苏轼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

“像这样能表现诗人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我们一般叫哲理诗。”施大作家小结道。

“能再给我们介绍一些其他人的哲理诗吗?”万卷书兴趣颇浓。

“宋代诗人杨万里写过一首《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因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听了施大作家的介绍,万卷书似乎也有了新感悟:“此诗表面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告诉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学习就是要这样融会贯通,”施大作家赞赏道,“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所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若想让人生有更大的价值,那就要不断地奋斗,奋斗,再奋斗!因为——”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万氏兄妹的声音特别响亮。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