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经典诗词赏析/王建 (768?—830?)《新嫁娘词 》原文、赏析

王建 (768?—830?)《新嫁娘词 》原文、赏析

王建 (768?—830?)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大历进士。出身贫寒,官卑至晚年还是贫困。他关心社会现实,所写乐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有创新,与张籍的乐府同对白居易和元稹有很大影响。他所写《宫词》百首,与乐府就不能相比了。新嫁娘词 (三首录一)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娘婚后三日到厨房做菜,是一种古代风俗。姑食性是指婆婆的口味。她爱吃什...

王建 (768?—830?)

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大历进士。出身贫寒,官卑至晚年还是贫困。他关心社会现实,所写乐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有创新,与张籍的乐府同对白居易和元稹有很大影响。他所写《宫词》百首,与乐府就不能相比了。

新嫁娘词 (三首录一)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娘婚后三日到厨房做菜,是一种古代风俗。姑食性是指婆婆的口味。她爱吃什么,小姑——丈夫的妹妹,一般说对此是比较熟悉的。这首小诗用简单的一件小事,写活了一位贤淑细心的新嫁娘。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头二句写山村景色,十分具体,没有一个闲字:雨里鸡鸣,小溪修竹,曲径板桥,一二人家,多么幽静美丽。三句写一嫂一姑互唤去一同劳动,多么情感融洽。末句用一个细节画龙点睛,写出农妇养蚕有多辛苦,连看看最喜种的栀子花都没有工夫,更顾不到折来插在头上了。

栀子花色白香浓,在我的故乡农村是常见的,我对它很有好感,读这句诗就觉得分外亲切了。几年前我居然买到一盆栀子花,蓓蕾很多,但未开放,可惜两年后死去了。

寄蜀中薛涛校书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薛涛是女诗人,时人称她为女校书。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薛涛晚年住万里桥附近的浣花溪,扫眉才子意为有才华的女子;管领春风,在诗坛居首位。这首诗称赞薛涛诗才出众。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杜郎中不知是何许人。诗的头二句写月夜景色。月光将庭院中的地照白了,乌鸦已经栖息在树上,环境幽静极了。露水无声使桂花湿润,散出清香。有人认为第二句写诗人仰头望月,在想象中见到月中的桂树,引起丰富的神话联想。第三句写今夜人人都望月。第四句写月光不知在谁家引起秋思,这秋思可能是思念远人的相思,回忆往事的悲欢,或渴望故里的乡愁。也有人认为诗题原有自注:“时会琴客”,所以秋思应为琴曲名;有人赞成这一说法,并补充说,“秋思”有双关意义。我并不想同你们细谈,不过从这里可以说明一下“诗无达诂”的意思,也是读古典诗的一点启蒙常识。

春意 (二首录一)

去日丁宁别,情知寒食归。

缘逢好天气,教熨看花衣。

临别千叮万嘱,约定清明节寒食归来。天气很好,相信丈夫会如约来家,所以教人熨好看花的衣服等待。夫妻情笃,意在言外。诗只写一个细节,胜过烦琐铺叙,是绝句的艺术特色。

江南三台词 (四首录一)

扬州桥边小妇,长安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江南三台词是乐府《杂曲歌词》。小妇,少妇,有的本子即作少妇。

宫词 (百首录二)

宫人拍手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第一首写宫女见到扫地夫,虽不认识,仍含笑拍手,互相呼唤,并送钱给他们,争问外边的情况。一件小事便把她们与世隔绝的生活写得清清楚楚了。

第二首写宫女悲叹自己的命运。头二句写抬头看高枝,低头看地下,都只见到将残已残的桃花,残花飘落到地下各处。这两句主要写时光消逝,红颜易衰,因被遗弃而感到悲伤。三四句更进一步写桃花残落,不能错怪东风摧残,而是因为桃花急欲结果,自己的命运就远远不如桃花了。诗写得含蓄委婉,明白如话,而含意十分深刻。

这里我顺便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写《宫词》百首的王建,同当时有权有势的宦官头头王守澄是同族,两人关系不错。一次二人对饮,王建有点酒意,说东汉灵帝信任宦官,杀正直大臣,结果东汉覆亡。王守澄听了大怒,想奏明皇帝:王建大写宫词,泄露宫廷秘密,要重刑惩治。王建一听到风声很害怕,但心生一计,就先发制人,献给王守澄一首诗,称赞王如何长期受皇帝恩宠,参与宫廷机密大事,他自己写的事是本家人向他说的,要不然他一个外人怎能知道皇宫里的事呢?原句是:“不是当家频向说,九重争遣外人知。”王守澄更是有气,但毫无办法,只好把上奏皇帝想谋害王建的事作罢了。

宫人斜

未央墙西青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

一边载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

未央宫西墙外的“宫人斜”是埋葬宫人的地方。更衣原为宫人休息更衣之处,这里指宫人,一边把死的载出,一边就用新人补足原数。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