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经典诗词赏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背景故事、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背景故事、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古往今来,描写边塞景色的诗句不计其数。岑参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古往今来,描写边塞景色的诗句不计其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恐怕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首了。

岑参这首诗,是他最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千百年来,尽管这首诗很长,但是被人们所熟知。特别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被人们所传诵。这首诗是岑参在754年,就是安史之乱的前一年,他在安西的北庭送他一个好朋友,叫武判官的回北京的时候所作的。这首诗为什么千百年流传呢?就说他的这首诗,他思想性、艺术性的成就,都非常高。

首先他描写的景色奇美,后人评价,岑参的诗在艺术上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奇,这首诗就是他的奇的艺术性的几种体现。你看这首诗是吟雪的,未吟雪先及风,从一开始就给你营造一个风雪交加、天气严寒的气氛。描写的这个白草,是西北的一种很结实的草,呈墩状,它抗风吹,抗伏倒的能力很强。但是这种白草都被吹断了,可见风很大。

北风,飞雪,应该是极其寒冷的,是寒冷天气对人的心灵的折磨。但是诗人呢,他没有将寒冷继续写下去,没有继续发展寒冷。他给你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气象景色,奇就奇在这里。仿佛一夜之间春天来了,漫山遍野的梨花开了,把令人生畏的北疆的寒冷天描绘成一种生机盎然的南国春色,给人带来一种非常美的享受。意境的向往,这是他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描写天气奇寒。寒冷,他写得非常到位,你看这个简陋的房舍里,雪花都飘进来了,那些狐裘那些锦衾——锦衾是什么?就是绸缎、锦缎的厚的被子——在天气的寒冷面前,它们都是根本起不到御寒的作用。他这种描写,我是有直接的体验的。内蒙古北疆那边的边防战士,晚上睡觉戴着皮帽子,那个风卷着那个雪,顺着窗口、门口进去。听战士们说,早晨起床之后,就在被头和枕头接触的地方,都有一层雪。早上起来要用手轻轻地把被子推开,把雪推开才能起床穿衣。所以他这个描写是非常真实的。你说这个够寒吗?在诗中,这个寒还在继续发展。连有过战功的将军拉弓都不可控,不得控是什么呢?就是弓拉不准。都护,就是将军了,天职在身,不能脱下盔甲,要穿在身上。你想那么寒冷的天气,穿着盔甲,寒铁生光,再加上大雪,你读到这个的时候,都能感到身临其境,甚至冻得瑟瑟发抖,这是诗人在近处描写。

但是诗人又很快把目光拉向远方,你遥看远方,山谷、驿站、冰川,一片愁云惨淡,大雪连片,而且很快营门口又下起了纷纷的大雪,你说天寒冷不寒冷?寒冷到连那个营区的旌旗冻不翻,都翻不动了。现在的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旌旗冻不翻,唐诗里头很多旌旗冻不翻,我们现在红旗那是绸子的,哗啦哗啦怎么冻它都会动的。过去那种旗帜,你去看,布制的,棉麻制的,很厚,一结了冰了,一打了冰以后,它确实就不能动了,所以冻不翻是这样,很形象,你说这种天气有多极寒?这是他的第三个表达的情感,非常生动。

封长清是中军元帅,官职二品,封疆大吏,威名赫赫。他要在帐中为一个小小的判官置酒送行,可见这种上下级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感情是深厚的。在送行的宴上,东南西北的乐器都合奏,载歌载舞,你也可以想象这种气氛是非常欢快的。欢宴过后,第二天早晨,岑参,这个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于东门的门外。这个时候,山路弯弯,大雪漫漫,朋友远去的身影已经不见了,只见原野上留下一长串马蹄印。

这首诗情景交融,极富画面感,把送行的情感表达,描写得非常真挚感人,意味深长。所以这首诗在景色的描写上奇美,天气的描写上奇寒,情感上表达得非常真挚,而被后人所赞赏。

关于岑参的“参”字该读什么音,这个问题很有趣。到底是念shēn还是念cān呢?很有意思,很值得讨论。虽然是一个读音的差别,但是它反映了我们很多历史文化的现象。按照国学界和我们现在流行的读法,应该读shēn。但是呢,按照考证起来,按照我们文学现象来分析,读cān比较合理。叶嘉莹先生有一篇关于杜甫写诗中的预想性的文章,她在这里面说,根据考证,岑参的参字应该读cān,而不是读shēn。

“参”字在《汉语大辞典》里头有多个读音,一个是cān,一个是shēn,还有cēn,参差不齐的cēn,常见的是这三种。在历史上,单名叫这个“参”字的名人有三个人,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候的曾参,孔子的学生,“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人说的。第二个就是西汉的开国功臣,继萧何担任丞相的曹参,“萧规曹随”的曹就是指的这个人。第三个呢,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诗人岑参。历史上关于这三个人的名字怎么样读,都没有记载。

但是我们通过文化现象分析,应该读cān比较合理。有两点,第一个就是根据名和字的关系来判断。曾参,他的字叫子舆,舆就是舆论的舆,古人这个舆就是车辆的意思。乘车也叫骖乘,是一个马加一个参加的参字。这就是说,古人的名和字有一定的关系的,就是“名为字表”,他叫子舆,舆又是车辆,坐车又叫骖乘,所以根据这个关系,根据名为字表的关系,它应该念cān。

那个曹参,就是西汉的第二任丞相,他的字念敬伯,敬和参拜意义相近,所以根据这个判断,他也应该念cān。岑参的字,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岑参的哥哥叫岑况,岑况他是仿照儒家的荀况的名字,以荀况之名为名,他是崇拜这个先贤。岑参又是由于是他哥哥抚养长大成人的,他也可能有以先贤曾参之名为名的意思。另外,岑参在他的文章里也说过,说“我的先祖都参与公卿之位,我的家人也希望我如此,所以我的名字叫岑参”,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比第一个还更有说服力。就是人名要出在与姓押韵的这个韵脚上,我们看这三个历史名人的名字是怎么样出现在诗里头的。我们先说曾参。他那个韵脚确实读cēn。王安石有一首诗,就是关于他的诗:“留犁挠酒得戎心,绣袷通欢岁月深。奉使由来须陆贾,离亲何必强曾参。燕人候望空瓯脱,胡马追随出蹛林。万里春风归正好,亦逢佳客想挥金。”在这里头的cēn和shēn是同韵的,应该在这个韵脚上,曾参的“参”读cēn,就是根据这个韵脚。那么我们看看曹参出现在韵脚上,他就是cān了。这里有一首词,苏轼的词,“置酒未逢休沐,便同越北燕南。且复歌呼相和,隔墙知是曹参。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南、参、斑、闲,都是压一个韵,至少说那个时候,应该认为他的名字读cān。

那么我们看岑参出现在诗的韵脚上,也有一首诗,这就是唐代诗人孔平仲的一首诗,“二公俊轨皆千里,两首新诗寄一庵。大隐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参。雪天冻坐痴于雀,雨夕春眠困若蚕。不是本来忘世味,便投闲寂亦难甘”,这里就可以看到,它的押韵上,韵是庵、参、蚕、甘。所以根据这个判断,应该说根据“名为字表”,以及他出的这个韵脚上,应该读cān。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1949以后考古发现的岑参的账单。岑参的账单在新疆发现,与当地的习俗文化有关。在新疆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埋的都是西汉到唐中期的人。那个地方有一个风俗,就是埋随葬品。但是岑参的随葬品都是用纸糊的,用纸做的。而且在人的遗体上,也要做一个纸棺,这个纸棺没有顶,纸棺的大小就和我们内地建的木棺一样。

但是,唐朝那个时候的纸张是非常珍贵的。现在我们用纸做个什么东西,一般会用没有用过的纸。可那时不行,纸太珍贵了,做不起的。所以这些随葬品和他的纸棺,都是用文书、档案、书信、账本等用过的纸来做的。岑参这个账本,就是被用来做纸棺的。这个古墓群,从1959年开始到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面进行挖掘,发现了大量的汉字文书,这就是“吐鲁番文书”,这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其中就有岑参这两张账单。

岑参这两张账单是什么样的账单呢?他这个账单是这样写的,第一张是,“郡坊马六匹迎岑判官,八月二十四日食麦四斗五升,付马子张什忤。”第二张就是,“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据分析,这是在驿站消费的东西。这个账单的发现,第一个就是反映了当时的殉葬文化,但是对于研究岑参也很有意义。

它给了我们这样几个信息。第一就是岑参在西北活动的情况,这个在历史上有争论,就说他到底什么时间到西北的,有人说他是天宝十五年去西北的。现在呢,有证据了,这个账单是天宝十三年的,这就说明,那个时候,岑参已经到了。通过这个账单,你就想象到一个青年人,纵马驰骋在西北边塞上,傍晚他要在驿站休息,备足马料,第二天他又匆匆上路。

第二个是关于岑参的职务问题。这里记载着岑判官,那么他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的时候,自己也是个判官。那么通过这个账单我们就可以大致推测,岑参是接替武判官来当判官的。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是,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有参谋随军四五人,还有司马、判官、掌书记,掌书记是管文辞表赋的。判官是什么呢?就是管军务的,就是征调、拨调军马,有点像后勤。司马呢,是管号令,有点像作战参谋。所以我们也可以大致判断岑参的待遇,马七匹,马六匹,也可以大致判断一个判官的待遇。

唐朝的待遇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你在路上带几匹马,你穿衣服的服色,你穿什么样的衣服,你家房子多大,那都是有规矩的。岑判官马六匹,马七匹,就说他的待遇在路上带的马匹可能大约七匹,就是这个概念。那么封长清在西域活动的时候,历史记载他的随行的马匹有四五十匹。

第三个信息就是唐朝驿站的管理制度。驿站对封建社会是太重要了,它是联系中央和地方的一个重要的保障,所有的文书的下达、诏书的下达都是通过驿站。但是历史上许多腐败都是从驿站开始的,比如说明朝,明朝灭亡,驿站的腐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教训是很深刻的。通过岑参的账单我们可以发现,当时驿站管理制度非常严格,来往官员的消费,记载得非常清楚。人走账清,你看岑参食麦,青麦几斗几升,付健儿,付马子,人走账清,就说明唐朝在这个时候,在盛唐时期,它的社会制度、边塞的管理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所以透过账单,给了我们很多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的信息。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