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经典诗词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背景故事、赏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背景故事、赏析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千古思乡第一诗”。说起李白,没有人不知道这位中外闻名、千古流芳的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没有人会不承认,其中有一首诗是知名度最高的唐诗,这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在我们周围,无论年龄大小,学问高低,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不会背。每当...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千古思乡第一诗”。

说起李白,没有人不知道这位中外闻名、千古流芳的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没有人会不承认,其中有一首诗是知名度最高的唐诗,这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在我们周围,无论年龄大小,学问高低,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不会背。每当我们看到明月高悬、银光洒地的时候,不管在不在家乡,都会不自觉地背出这首诗。

据说,李白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到扬州的朋友家里去做客,月圆之夜,他想起了家里的妻子和孩子,睡不着觉,就起来在院子里溜达,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吟出了这首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诗。

一千多年以来,不知道有多少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儿女讲过这首诗,讲着听着,大家都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也理解了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李白是怎么写出这首诗的呢?不知道的事情,总有人去问,问着问着,还真问出了大问题。

李白当初写的这首诗是今天我们背的这几句吗?宋朝的时候,人们背的就不是“床前明月光”,而是“床前看月光”。到了明朝,就更有人背出“抬头望明月”和“抬头望山月”等等,这首诗一下子有了十多个不同的版本。那李白当初到底是怎么写的呢?为什么又会变成这么多不同的版本呢?

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明月光”和“看月光”、“明月”和“山月”、“抬头”和“举头”这些区别,还得从这首诗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说起。这个字就是这首诗的第一个字“床”。

“床”,今天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一个人一生的三分之一都是要在床上度过的。可是,在唐代,“床”还真不是指的我们今天睡觉和休息的那个东西。

在古代,“床”不是专门睡觉的地方。《说文解字》中说:“床,安身之坐者。”安身,指使身体安稳的意思,引申出来是指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底座”。人们睡觉的地方大都像今天北方地区还有的“炕”,或者像日本和韩国常见的“榻榻米”,总之是比较矮也没有脚的。那时候,家具还不多,吃饭、写字、读书的时候,就在“床”上放一个高度合适的案几,“举案齐眉”说的就是这个。到了唐代,凳子和“马扎”流传到中国来,叫作“胡床”,这样,家具多了,“床”也就有了脚,后来脚慢慢高了起来,再后来,就发展成今天专门睡觉的“床”了。

李白那个时候,“床”还是比较矮的,但李白躺在上面,就算是“抬头”也只能看到屋顶,又怎么能看到月亮呢?再说,当时的房子是什么样,月光又怎么能一直照到床前?李白躺在床上,又怎么低头呢?如果李白起来,到院子里溜达,但这又和“床”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李白是通过窗户看到月亮的。“床”即“窗”的通假字。那么,为什么流传中产生了十几个版本,却没有一个是“窗前明月光”呢?如果李白在“窗前”,抬头或低头,那“地上霜”在哪里呢?

答案,还在这个“床”上。在唐代,床可是有很多说法的。一种说是井台,现在有许多学者都考证过。更多的说是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的。古代井栏有好几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起到防护作用,防止人掉下去。这井栏应该就是李白所说的“床”。当时,井都是有井栏的,井就是主要的水源,当然也很普遍,一般的家庭都有。

我们可以想象,李白来到院里,看到照在井栏边空地上的月光,心想这真是一片生在地上的霜啊。顺着月光照来的方向望去,一轮明月高悬当空,望着望着,他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妻儿,不禁低下了头。

如果李白躺在床上,月光照到他的身边,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晚唐时代,被称为“小李”的诗人李商隐也写过“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看来那时还真有比较讲究的井栏啊。

宋代以后,床逐步成为专门睡觉的用具,井也在不断地发展,井栏也慢慢地没有了。许多人在背这首诗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想象李白是在躺下睡不着觉时写的这几句。躺在床上,很难体会到月光的“明”,就只能“看”了。

那为什么会有“明月”和“山月”呢?这就和李白的经历有关系。李白出生在江油,就在今天的四川绵阳附近。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家、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安陆,就在今天的湖北孝感附近。这两个地方都是丘陵地形,高高低低的山包一座连着一座。开门就见山,老百姓也靠山吃山,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李白眼里,这树是山树,风是山风,月自然也是山月了。在群山连绵的地方,月亮做着曲线运动,缓慢优美,由山峰滑向山谷,又由山谷爬上山峰。这种带着地域特征的“山月”,在李白眼里就是家乡独有的风光,他在没有山的地方,还看到了“山月”,希望从中看到自己的家乡,望眼欲穿,可见他思乡的感情有多么深啊。

“抬头”和“举头”也是不一样的,“举头”有“猛一抬头”的意思,更多的用在书面语言中,文人写诗作文常用“举头”,可一般老百姓说话就不怎么说这个词。李白在这儿用“举头”,就是说在欣赏美好月光的时候,突然想到这样的良辰美景要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度过该有多好啊。“举头”就突出了这个感情的突然变化,和前面的“疑”字配合,使以后的“思故乡”味道更浓。可毕竟在一般老百姓口中,和“低头”对应的就是“抬头”,说“举头”就不大习惯,所以有许多人习惯说“抬头”。

李白的诗,不只是自己吟诵,而是能让所有的人都能看懂听懂,还能随时背出来。这首《静夜思》,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口相传,很快就传到了平原、沿海、西北边疆。大家搞不懂,这月怎么就是山月呢,我们这里没山,再说月亮怎么和山有关系,怎么能叫山月,还是“明月”好听,“抬头”叫着习惯顺口。于是这个想要叫着顺口的人就把这自以为顺口的叫法传给了别人,别人也没觉得别扭,就又传给了另外的人,一传十,十传百。

李白的诗,其实并不在书本上,而在许许多多的老百姓口中。李白的诗,好就好在这个地方。成千上万的人传诵,版本不统一也就不奇怪了。但不管怎么传诵,李白的意思没有被误解。所以这首诗也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和在家乡思念他们的亲人。从此,月亮也和思念怀念家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苏东坡更写出了“千里共婵娟”这样的佳句。“床”也被扯上了孤独苦闷的概念,李商隐就说,“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话说回来,一首好诗有许多不同念法,总不是一件使人满意的事情。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就有一位蘅塘退士出来“修改”这首诗了。蘅塘退士编选了一部《唐诗三百首》,这也是到今天一直流传的最好的一部唐诗选集。他在把这首诗编进《唐诗三百首》的时候,反复比较了宋朝以来各种不同的版本,又到各地采风,了解不同地区的百姓口中这首诗的念法,还向当时许多说书艺人请教。最后,他认为,即便人们不知道过去的“床”是什么样子的,“明月光”也比“看月光”更生动,“明月”比“山月”更通俗易懂、“举头”比“抬头”更能反映李白的心情。从他开始,这首《静夜思》就固定成了通行至今的版本。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