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经典诗词赏析/《孟郊《游子吟》》原文、背景故事、赏析

《孟郊《游子吟》》原文、背景故事、赏析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在唐代诗人当中是一个很特别的诗人,有一个说法就是“郊寒岛瘦”。郊就是孟郊,岛就是贾岛,郊的诗很寒,岛的诗很瘦。为什么郊很寒呢?跟他出身有关系,所谓这个寒不是冷得发抖的那个冷,而是他内心的那种穷困潦倒,不得志,而是他的诗非常的寒。当然他用的字也很奇怪,或者是比较奇绝。你...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在唐代诗人当中是一个很特别的诗人,有一个说法就是“郊寒岛瘦”。郊就是孟郊,岛就是贾岛,郊的诗很寒,岛的诗很瘦。为什么郊很寒呢?跟他出身有关系,所谓这个寒不是冷得发抖的那个冷,而是他内心的那种穷困潦倒,不得志,而是他的诗非常的寒。当然他用的字也很奇怪,或者是比较奇绝。你看看他,最初多次去考试,都没有考上,他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一直到了46岁,他中了进士,可以说唐朝的46岁,相当于今天的56岁,因为那个时候人均寿命很低。人均寿命,唐朝的时候就只有40多岁,而今天的人均寿命已经70多岁了。所以今天的46岁还是中年,那个时候已经可以说老夫了。所以中了进士以后他很得意,所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种快乐,可以和李白的流放夜郎途中,突然大赦天下,被释放了,写的两句诗相媲美,是什么呢?“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都是一样的快乐。

孟郊到了快6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让千古感动的诗,这首诗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前面说的慈母,古今有不同的解释,慈母在先秦的时期不是指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一般是指奶娘,或者我们今天说的保姆,亲生的母亲不能叫慈母。后来到了唐朝,甚至是这个时候,其实慈母和母亲就合为一体了,慈爱的母亲了。所以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可以过分地用那些考据来伤害这首诗的真情,我认为慈母就是亲生的母亲。

“慈母手中线”,可见儿子要远行,要去做官,慈母就在灯下一针一针地缝他的衣服,儿子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所以母子心连心。儿子身上的衣服正在被母亲一针针地缝着,我认为缝的不是线,而是缝的是母亲的爱,母亲的心血。我们今天很多的孩子对母亲的那种依恋,对母亲的那种深层的爱我认为有些单薄。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回到这个爱,“爱”的繁体字当中上面有个“心”,但是简化了以后,这个“爱”字就把心去掉了,所以很多人就不用心去爱,也不爱那颗真心了,很多人开始爱钱,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我认为应该重新回到心心相爱,爱母亲,爱国家,爱自己的亲人。

“临行密密缝”,就是一针一针缝得很结实,因为总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也很无奈,外面非常艰难。孩子在外边做官,所以母亲把她那份结实的感觉,就是让孩子的衣服永远穿在身上有一种温暖感,一种结实感。“意恐迟迟归”,就是诗人感觉到,从母亲在缝这个密密的线,感觉到母亲担心孩子经常不回家,在外边漂泊,在外边辛苦,在外边仕途艰难。所以他是从母亲的角度,又从自己的角度反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三春”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初春、仲春、暮春,我这儿倒有一种不同的看法。因为这个故事可以说稍微说远一点儿,关于母爱这个问题,曾经孔子和他的学生宰予有一个激烈的争论,宰予是孔子很得意的一个学生,但是这个学生有个缺点,或者也是一个大优点,就是口才特别好,可以说是今天大学生辩论赛的冠军。他就跑去找老师,说老师,你说“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三年不崇尚礼仪,你就忘记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崩溃了,就没有等级,就没有礼仪了;三年不为乐,我们就听不懂音乐了,或者是这个音乐就不能维持我们的和谐的社会了。但是你又告诉我们,父亲母亲死了要守丧三年,不能听音乐,要老老实实穿着孝服在家里边做事,你这不是自相矛盾的吗?你三年守孝完了不就礼崩乐坏了吗?孔子这么一听还真有点矛盾,而且学生抓住你的矛去攻你的盾,矛盾。

因此,孔子就用日常生活情感去感化这个学生,他说你看看,母亲生下我们,我们一岁还不能走,两岁还不能言,三岁才能跑。你看看母亲为了我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母亲把他们最盛年、最青春的岁月托付给我们,他们越来越苍老、疲惫,拄着拐棍,最后干枯,躺在床上,最后埋入黄土岗中,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尽孝三年吗?这是用人之常情,用日常伦理来感化学生。学生很顽固,说那不行。那老师就问,你觉得守丧几年合适呢?宰予想了想,一年,然后得意扬扬的,晃头晃脑就走了,把老师就丢在后面。老师闷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最后遥远地指着那个宰予的背影说:“予之不仁也!”翻译成今天的白话说,是个不仁不义的家伙啊。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宰予他又去冒犯他的老师,他是伶牙俐齿的。我们知道,孔子比较口拙,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很有博大胸怀的一个人。而宰予呢,口齿伶俐。他就说,有人掉到水井里边去了,你应该去救吧?但你又告诉我们,儒家要把冠戴正,衣服穿好,永远要保持一种很体面、高风亮节的正面形象。但是您跳到水里边去,岂不是衣冠歪斜,甚至衣服缠在身上,很难看嘛,像落水的狗一样嘛。孔子又语塞了,他想,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怎么会呢?我猜想,孔子在思考,为什么不可以用个竹竿下去救他呢?为什么不可以丢根绳去救他呢?为什么不可以叫人去救他呢?我们知道,子路快牺牲的时候,他跟两个剑客比剑,被两个剑客所杀。他临死前还把地上的帽子端正地戴上,他被两把剑捅死,刺了心脏死了。这就是儒家,他们认为礼大于生命,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光辉形象,大于他苟延残喘的肉体。那么这一次,宰予似乎又赢了,把老师说得张口结舌,你去读原文的时候就会发现,老师没反应过来说几句话。

到了第三次,老师急了,宰予昼寝,他白天睡大觉,老师就开始批评他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就是那种朽木,你还去雕花干吗呢?一雕就掉一块。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用马粪、牛粪糊的墙,你怎么可以画壁画呢?画不了,很臭嘛,底子不好,这是麻袋不能绣花的意思,这个学生底色,本色就不好。到了最后,孔子反省过来了,中庸之道很难,所以他又说的一句话,叫作什么呢?“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什么意思呢?一个皇上可以把天下禅让出去,难不难?很难。爵禄可辞也,一个丞相不要官,爵不要禄,不要他的薪水,难不难?很难。白刃可蹈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在刀尖上跳舞,难不难?也就是说,做皇上的可以不要他的江山,做丞相的可以不要他的爵位,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何其难?他说第四条,中庸不可能,中庸是最难的。他意识到当时对这个学生过分偏激,所以重新回到中正的立场。在他的临死前不久,把他列为言辞第一,他最优秀的学生。

我们再说回来,孔子为什么要说,要守丧三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果是说初春、仲春、暮春就太少了,才用了三个季度,九个月去报答,我认为不够。所以“报得三春晖”,我认为应该是三年之晖。这样我们就能感受到,孟郊在自己晚年得的官位,但是还是很清贫。你知道他很早就丧了妻,三个孩子夭折了。所以他为什么写诗写得那么沉痛,写得那么揪心,对母爱那么深沉?跟他的生命有关系。我们不可设想,一个天天吃得满嘴流油,打着嗝、剔着牙的人会写出孟郊这种刻骨铭心的母爱诗。所以儒家认为,知人论事,诗歌言志,诗歌言情,诗歌言道,从此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一个“孝”字,孝顺的“孝”,孝行天下的“孝”。“孝”这个字大家注意一下,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一个“子”。在造字的时候,就是一个长大的孩子,要把老人扛在肩上,要来去敬养他。我们的教育的“教”,左边是一个“孝”,右边是一个“文”,也就是说你要孝敬老人,又接受了文化教养,文而化之,你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有教化过的人。你看中国人造字是很重视孝的。

这个“孝”,这个“三春晖”,都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里边,都是把中国文化的大爱全部容纳进去了,尽管只有短短的六句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46岁中进士,六十多岁就去世的孟郊,他的一生是艰难的,所以他的诗也是深沉的。因为国家不幸诗家幸,往往生活很艰难的一些诗人,他更渴望爱。所以我认为中国文化很伟大,它包含了一种伟大的爱。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