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 兰皋曲》原文、注释、赏析
萨都剌 兰皋曲①
溪水长涵幽草芳②,春溪露滴兰叶光。
美人日暮采兰去,风吹露湿芙蓉裳。
芙蓉为裳兰结佩③,玉立亭亭临水际。
天寒袖薄人不知,疏雨兰苕鸣翡翠④。
幽兰日日吹古香,美人不来溪水长。
【作者简介】
萨都剌(1300?—1355?),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人,自祖父辈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1327)进士,曾任淮西廉访使经历等,晚年寓居武林(今杭州),徜徉山水间,后入方国珍幕府。作品以宫词、艳情乐府诗最为著名,风格清丽俊逸,有《雁门集》、《西湖十景词》等。
【注】
①兰皋:长满兰花的水边之地。
②涵:沉浸滋润。
③“芙蓉”句:用屈原以荷花为裳,以兰花为佩的典故。屈原《离骚》:“集芙蓉以为裳”,“纫秋兰以为佩”。
④兰苕鸣翡翠:兰苕:兰的茎。翡翠:此指翠鸟。晋·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客色更相鲜。”
【评释】
这首《兰皋曲》所歌唱的,是美人采兰。诗中所称的“美人”,不是平常人们所理解的“美女”,而是指“君子”,这是屈原常使用的借喻手法。其实在这首诗里,“美人”指的就是屈原。屈原最喜爱的花是荷花和兰花,他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愿望:以荷花制成裙子(裳),以兰花结为佩饰。荷花和兰花都是品格高洁的花,所以屈原格外喜欢它们。该诗写得十分流畅,把那采兰人采兰时的形态和经历刻画得十分生动。全诗开头与结尾一呼一应,既放得开也收得住,结构十分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