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张诚》原文、寓意
张诚
私塾
私塾是指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山东有个叫张炳之的人,长年客居在河南。明朝末年,天下大乱,他的妻子被清兵抓走了,他便在河南娶妻安了家。不久,张炳之与新妻有了个儿子,取名叫张讷。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第二个妻子病死了。于是,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并和牛氏生了个儿子,取名张诚。牛氏性情凶悍,她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看待,给他吃最差的饭菜,却要他每天砍一担柴,分量不够就对他连打带骂。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却百般疼爱,总是把好吃的东西悄悄给他吃,还送他到私塾读书。张诚一天天长大,是个为人厚道的孩子,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常常私下里劝母亲善待哥哥,但牛氏根本不听。
这一天,张讷照例上山砍柴,尚未砍够时,忽然风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已是傍晚时分了。张讷感到饥饿难耐,便背着所砍的柴回到家。继母一看柴不够,十分生气,罚张讷不许吃饭。张讷饿得发慌,便进房僵卧在床上。
继母总是打骂张讷。
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哥哥神色不好,便上前问道:“你生病了吗?”张讷说:“没有,就是太饿了。”张诚问明原因后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怀揣着炊饼回来了,让哥哥赶快吃。
张讷问他炊饼是从哪里来的,张诚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饥饿的张讷狼吞虎咽地把饼吃了,之后又叮嘱弟弟道:“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要是被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每天吃一顿饭也不会饿死人的。”张诚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单薄,怎么能砍那么多柴呢?”他暗下决心,要和哥哥同甘共苦。
第二天早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张讷看到他,大吃一惊,催他赶快回去。张诚不听,走过来用手和脚折断树枝帮助哥哥。张讷上前去阻止时,发现张诚手指已被划破,鞋也被扎了孔。于是难过地说:“你要是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
张诚来到山上,帮哥哥打柴。
张讷把他送下山后,转身跑到私塾对先生说:“我弟弟年纪小,请您不要让他出门,山中有不少老虎和豺狼。”老师答应了。第二天,张诚带着斧头又来到山上。张讷看见他,生气地说:“我已经说过叫你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不答,只是低头砍柴,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休息。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先生知道后要责打张诚,这时,他才向先生讲了实话。先生听后认为他很懂事,便不再制止了,只是张讷还是苦苦地劝他,他也不听。
同甘共苦
这则成语出自《淮南子·兵略训》。讲的是燕昭王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与国人同甘共苦,力图振兴燕国的故事。
张讷不顾一切地追赶叼走弟弟的老虎。
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伙伴上山打柴。突然,来了只老虎,众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叼起张诚转头离去。这时,张讷举着斧子追了上来,用力向老虎砍去,一斧正中老虎的后腿。老虎受伤以后狂奔而去,张讷拼命追赶还是没有追上,最后摔倒在地上痛哭不止。他对伙伴们说:“弟弟是为我而死。他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呀!”说着就举起斧子要自刎。大家急忙阻止,但为时已晚,斧子已在脖子上砍进一寸深的口子,鲜血奔涌,命在旦夕。伙伴们赶紧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扶他回到家中。
张讷的继母知道后,又哭又骂,叫喊着对他说:“你把我的儿子害死了,想砍自己的脖子来搪塞吗?”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也不再活下去。”之后,张讷滴水不进,没过三天就病死了。村子里有个巫师,能在阴阳间来往,张讷在去阴间的路上碰巧遇见了他,便向他询问张诚的所在。巫师说并没有看到张诚来阴间。接着,又把张讷带到阴间的一个城市,向那里的人询问张诚的所在,但没有一个人见到过张诚。
老虎的条纹
老虎有着利于隐藏自己的条纹。当它们接近猎物时,可以把健硕的身体贴近地面,令草与条纹交错在一起,这样猎物就很难发现它了。
正在这时,忽然一阵骚动,有人叫道:“观音菩萨来了!”张讷抬头看空中,只见云气中有个光辉四射的巨人。巫师立刻祝贺他说:“你真是有福啊,观音菩萨几十年才到地府一次,替众生解脱一切苦恼,你正好赶上了。”说着,便拉张讷下跪。地府里的鬼囚都双手合十,高呼慈悲,一片喧闹之声。
观音菩萨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能够应机赴感、寻声救苦,随心所欲。因此,观音菩萨的形象深受中国民众的爱戴。
观音菩萨用杨柳枝条蘸着甘露洒在鬼囚们身上,之后雾收光敛,又消失在云中。张讷觉得脖子上沾了几滴甘露,伤口已不再疼痛了。巫师又领着他往回走,一直把他送到家门口。
死去的张讷过了两天又神奇地复活了。苏醒以后,他将自己在阴曹地府里的经历详细地讲了一遍,并说弟弟肯定没有死。继母认为这是张讷编造的鬼话,仍旧责骂他。张讷满腹冤屈,无人可以诉说,他摸摸伤口,发现已经完全愈合。于是,挣扎着下了床,来向父亲辞别说:“我要去找弟弟,就是上天入海,也要把他找回来!”父亲舍不得他走,但见他决心已定,只好同意了。张讷离开家以后,一路查找弟弟的下落,不久,身上带的一点盘缠就花光了,只好沿路乞讨。一年后,他来到金陵,这时的张讷已经是衣衫褴褛,形容憔悴了。
这天,张讷正弓着腰缓慢地在路上行走,忽然看见有十几个人骑着马走过来,为首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官员,官员身旁是位少年,少年正不停地打量着张讷。张讷以为他是富贵人家的少爷,不敢抬头看他。谁知,那位少年却翻身下马,喊道:“这不是哥哥吗?”张讷这才抬头一看,原来这位少年竟是弟弟张诚。
兄弟俩抱头痛哭,张诚边哭边问:“哥哥怎么沦落到这里来了?”张讷便把这一年多来发生的事讲给弟弟听,弟弟听了更加伤心。那位官员知道张讷是张诚的兄长后,便命令腾出一匹马给张讷骑。张讷随弟弟一同来到那个官员的家中。
马上的公子不住地打量张讷。
煎药银锅
中医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药一般用各种草药加入适量清水,放于专用的锅内,下方以文火煎熬成汁服用,上图便是一口煎药专用银锅。
原来,当初老虎把张诚叼走后,因后腿受伤,便不得不把他丢弃了。被老虎咬伤的张诚在野地里昏迷了一整夜。第二天,一位姓张的官员在从京返家的途中,发现了他,便将他扶上马车救醒。
张官员看到了受伤的张诚。
张诚醒后意识到这里离自己的家乡很远,一时无法回去。张官员得知后便将他先带回家中,给他敷药治伤。张官员膝下无子,见张诚斯文朴实,十分喜爱,便认他作了义子。这天,他们是在去郊外游玩的途中,碰巧遇到张讷。
张讷也与张官员十分投缘,酒席宴上,几人相谈甚欢。张讷说起前母被清兵抢走了,父亲为逃兵乱,便到河南做买卖。张官员问道:“令尊叫什么名字?”张讷答道:“张炳之。”张官员听后一惊,低头想了想,便进内室将老母亲请了出来。张母得知张讷兄弟是张炳之的儿子后,顿时大哭起来。她对张官员说:“他们兄弟俩是你的亲弟弟啊。”
张讷兄弟不明所以。张母边哭边说:“我嫁给你们的父亲三年后,就遭遇了兵乱。我被清兵带到北方,当时已有身孕,半年后生下你们的这位哥哥。但我始终记挂着你们的父亲,多次去山东打听,都没有消息,谁想到他竟迁居到了河南。”
听完张母的话,张讷兄弟才恍然大悟。兄弟劫后重逢,自然高兴不已。张母对张官员说:“你把弟弟认作儿子,太折福了。”张官员解释说:“我当时问过诚弟,他没说原籍是山东人。”于是,兄弟几个按年龄大小排序:张官员四十一岁,为长兄;张讷二十二岁,是二哥;张诚十六岁,为三弟。张氏三兄弟沉浸在团聚的喜悦之中。
几天后,张官员卖掉房子,打点好行装,便带着母亲和两个弟弟返回河南,准备与父亲相聚。到了家门口,张讷和张诚先跑去见父亲。
张父与张母相视而泣,张诚兄弟也百感交集。
原来,张讷出走后不久,牛氏就去世了。这时,孤苦一人的父亲看见张讷回来了,高兴万分,又看见张诚也回来了,更是欢喜至极,老泪纵横。两个儿子告诉他张官员母子的事,他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喜,也不知道悲,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一会儿,张官员母子进来,张母拉着他的手,两人相对而哭。张诚听说生母去世,号啕痛哭一场,又去母亲的坟前祭拜了一番,好多天后才不再悲伤了。
全家人团圆之后,张官员拿出银子,修建楼房亭阁,又请老师教两个弟弟读书。张家自此一帆风顺,成为一个大家族。
亭
亭,也叫亭子,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四周敞开,是中国一种传统的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