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历史故事/一鼓作气,“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一鼓作气,“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一鼓作气,“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齐桓公即位后的第二年,就出兵讨伐鲁国,时间是公元前684年,即鲁庄公十年。这场战争,《左传·庄公十年》有详细的记载: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

一鼓作气,“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齐桓公即位后的第二年,就出兵讨伐鲁国,时间是公元前684年,即鲁庄公十年。这场战争,《左传·庄公十年》有详细的记载: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之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今山东省莱芜)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战车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杂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这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来历。

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场不大的战役,但却是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动?有人认为鲁国是支持公子纠跟齐桓公作对,齐桓公怀恨在心,所以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就开始讨伐了。其实,这可能仅仅是战争发动的表象或借口,真正的原因是齐桓公新上任后,急需一场胜利提高齐国在诸侯中的威望和影响,安抚国内人心,以此证明自己是能够胜任国君之位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齐桓公即位后首次开战就尝败果,这反而使齐桓公更冷静了:鲁国虽小,但君臣团结、上下一心;齐国虽大,但还不强,要想赢得胜利、称雄诸侯,必须先解决好内政。接下来的时光,齐桓公把重点放在了整顿内政和征讨周边小国上了。

需要在这里跟大家交代一下的是齐鲁之间的关系。齐鲁两国,有矛盾冲突,也有亲密关系,双方有多次攻伐,也有多次联姻。如齐桓公的姊妹文姜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但是齐桓公异母兄齐襄公与文姜有私情,最后害死了鲁桓公。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显然不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但是一个父亲称职与否,却会对子女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的父亲似乎就是一个在子女教育方面很失败的人。这样说齐桓公的父亲,似乎有点过分,但是只要看一看他的几个子女做的什么事情,就一点也不觉得冤枉他。正如《三字经》上说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齐僖公到底有多少子女,史书没有明确交代,但是留下名的至少有儿子姜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女儿宣姜(卫宣公夫人)、文姜。

齐僖公(《史记》作齐釐公)(公元前730—前698年)临死时,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姜诸儿,即齐襄公(公元前697—前686年)。齐襄公当国时的一天,鲁国国君鲁桓公将携夫人一同来访。鲁桓公也不算什么太大腕的人物,但鲁桓公夫妇要来齐国的消息,却恰如一枚重石投进了平静的湖心。为什么?只因这里面暗藏着诸多玄机。

原来,鲁桓公的夫人是齐僖公的女儿、齐襄公的妹妹文姜。说起文姜,那是相当有名。文姜与哥哥姜诸儿感情深厚。其实,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深厚,这本是好事,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之间是这样呢!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超过“度”。按照古文解释,“极端”“过度”就成了“淫”。作为父亲的齐僖公也许是出于溺爱,也许是因为政务缠身,对诸儿、文姜的兄妹情未能给予正确的教导,导致二人之间的兄妹关系偏离了伦理规范。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兄妹之间依然亲昵无间,此时的亲昵无间就成了举止轻佻。《礼记·内则》篇规定:从七岁开始,便应“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少女十岁便不应出门,显然,这一切在这里不管用。

文姜待字闺中之时,一个理想然而又失之交臂的“真命天子”出现了。

春秋初期,势力最强的当数郑国,竟然连声名赫赫的周天子也不是他的对手。齐国虽然地盘不小,但国力不强,是属于那种大而不强的类型。令齐国郁闷的是,北戎侵扰,竟然也对付不了,只好向郑国求救,郑国曾经打败过北戎。郑庄公派太子忽率兵救援,将北戎打得大败。齐僖公一看郑国如此强大,想找一个援手,于是提出把女儿嫁给郑太子忽。可以想象,战场上的郑太子是何等威武。文姜听到父亲向郑太子提亲的消息后,是多么地心如鹿撞,激动兴奋啊;而且笃定地认为,郑太子一定会满怀喜悦地应允的。没想到,郑太子却以“郑小齐大非我敌”、高攀不起为由回绝了这门婚事。且不论齐僖公是何等尴尬,堂堂一国之君以女相许,竟被一年轻后生回绝,更何况怎么向女儿交代。据说文姜听到消息后,竟然一病不起,得了单相思。郑太子拒婚,缘由可能就是听说了文姜与其兄关系暧昧的丑闻。

后来,鲁桓公求婚于齐国,文姜的命运发生了转机,她将嫁到鲁国去。但是,出嫁的时候,一些不好的征兆就出现了。鲁国人对礼仪极为讲究,所以对于齐国人的越礼行为耿耿于怀,但是由于是国君大婚,也不能说什么,但是却把这些不光彩的事情给写进了史书里。

鲁桓公三年秋,鲁国迎亲队伍在公子翬的率领下来到齐国迎娶文姜。九月,出嫁的队伍终于出发了。齐国国君亲自将文姜送到了pagenumber_ebook=16,pagenumber_book=8这个地方。国君亲自送女出嫁,这可在当时不啻为一个爆炸性新闻。《左传·桓公三年》明确交代(译文):

齐僖公护送姜氏出嫁,到了pagenumber_ebook=16,pagenumber_book=8地,这是不合于礼的。凡是本国的公室女子出嫁到同等国家,如果是国君的姐妹,就由上卿护送她,以表示对前代国君的尊敬。如果是国君的女儿,就由下卿护送她。出嫁到大国,即便是国君的女儿,也由上卿护送她。嫁给天子,就由各位大臣去护送,国君不亲自护送。出嫁到小国,就由上大夫护送她。

按当时的礼法规定,诸侯国嫁女就没有诸侯亲自送亲的道理。也许是齐僖公对襄公跟文姜弄出来的诸多绯闻心存介蒂,怕再出什么岔子;也许故意做给郑国人看;也许是对女儿的过分溺爱。总之,齐侯送亲,就犯了婚姻大忌。

其实,文姜在嫁为人妇之前,就已经与齐襄公有了私情。但是这件事鲁桓公是被蒙在鼓里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干脆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公然将兄妹二人的异常情恋点破:

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

好在文姜婚后的生活还算平静,夫妻关系和睦。三年后,文姜生一子,非常巧的是,儿子竟然与鲁桓公是同一天生日,于是给孩子取名为同,即前面提到的鲁庄公。

而一个“同”字,不但记录了父子二人的生日相同,也魔咒般地预示了父子二人婚姻生活的相同窘境。

鲁桓公要去齐国了,而且是带着夫人一块去。这也在鲁国引起不小的反响。因为,按照礼法规定,女子出嫁后,如果父母健在,一年归省一次。如果父母均过世了,就没有归省的道理。成年的兄妹,女有室,男有家,不要亲近,亲近了就要出乱子。所以,鲁桓公携夫人回齐国的事,就受到大臣的质疑。大夫申就站出来劝谏,意图制止鲁夫人回齐国。但是鲁桓公并没有听进去。

鲁桓公十八年春,鲁桓公带着夫人来到齐国,没想到,齐襄公与文姜旧梦重温,开始私通了,可能事情做得太过了,结果被鲁桓公发现了,鲁桓公在夫人面前大发雷霆,但是因为是在齐国的地盘上、文姜的娘家,鲁桓公不可能对夫人做出太出格的事。尽管如此,文姜还是把奸情败露之事告诉了亲哥哥。

怎么办?齐襄公有办法。

夏季,四月初十日,他设宴盛情款待鲁桓公,结果鲁桓公酩酊大醉、人事不省,襄公派大力士彭生将鲁桓公抱上了车,彭生领命,乘机做了手脚,“拉杀”鲁桓公,车到目的地时,鲁桓公已气绝身亡。

鲁桓公死了,也许是史上死得最憋屈、最窝囊的一个。

鲁国人拿齐襄公没有办法,只好先扶助太子主持国事。太子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这起案件,是自己的母亲和亲舅舅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爹,如要为爹报仇,自己还打不过亲舅舅。据《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在此情况下,只好派人给齐国送信说:

“我们国君畏惧您的威严,不敢苟安,来到贵国重修旧好,礼仪完成后却没有回国。我国不知道该归罪于谁,在诸侯中造成了恶劣影响。请求用彭生来清除这种影响。”

齐襄公也自知理亏,见信中不开罪于己,只求杀了凶手彭生就可了结,便满心欢喜,于是卸磨杀驴,杀死了彭生,并护送鲁桓公的灵车回国,而文姜却留在了齐国。

此后文姜和齐襄公频频约会,全然不顾两个儿子的感受。

《春秋》详细地记载了两人的会见简况:

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七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穀。(八年)八月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弑其君诸儿。

“夫人孙于齐”中的“孙”同“逊”,当时国君或夫人出奔不言奔,而言“逊”。

对于文姜,世人既非议其淫乱,又惊叹其妖艳,还有人认同其文才。

鲁桓公入土后,文姜和鲁桓公的儿子姬同继位,就是鲁庄公。后来,他娶了齐侯之女(学者认为是齐襄公之女,《史记》记载为桓公之妹)为后,史书称作哀姜。哀姜嫁入鲁国时,带来了个陪嫁妹妹叫叔姜,哀姜与鲁庄公没有生孩子,但是妹妹叔姜与鲁庄公生了个儿子叫公子启。哀姜与鲁庄公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庆父、公子牙关系密切。鲁庄公在位三十二年,死后由庶子公子般继位,鲁庄公的胞弟季友辅佐。但是庆父孔武有力,野心不小,他派人杀了侄子公子般,另立叔姜的儿子公子启为君,是为鲁闵公。庆父把持朝政,与哀姜私情不断,秽乱朝纲;再后来庆父与哀姜密谋,杀死鲁闵公,准备自立。对于鲁国的内政变幻沉浮,齐桓公极为关心,他派使者仲孙湫出使鲁国,实质上打探鲁国的虚实,使者仲孙湫归来后向齐桓公报告:“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意思是说,如果不把庆父这个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铲除掉,鲁国的灾难是没完没了啊。这就是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的历史背景。齐桓公又问,对于庆父问题怎么解决呢?仲孙说,作恶多端,必有报应,我们等着看结果就行。齐桓公又问,那么,鲁国内政不修,我们可以乘机攻灭鲁国吗?仲孙回答说,时机未到,不可以。君主最好想办法消除鲁国的大难,保持与鲁国的友好关系,这才是一代霸主的气度。应该说,仲孙分析得很到位,看得也很清楚,齐桓公也从谏如流。对于庆父的为非作歹,鲁国人忍无可忍,群起而攻之,庆父逃到莒国,哀姜逃到了邾。鲁国陷入混乱。齐桓公派兵援鲁,另立了由庄公之弟季友支持的公子申即位,是为鲁僖公,庆父外逃在莒,在鲁国、齐国的追讨压力之下自杀,齐桓公派人将哀姜招到齐国,以鸩酒毒死了哀姜。至此,鲁国的内乱最终消除。

齐桓公没有乘鲁国内乱而攻伐,反而援之以手,这与他的“亲邻国”、图霸业的政治主张和雄图远略是一致的。《国语·齐语》“管仲教桓公亲邻国”条专门记载了君臣二人的对话。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lishigushi/202303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