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股奉君
割股奉君
晋献公时发生骊姬之乱,重耳流亡十九年,周历八国,流亡途中,备尝艰辛。据《韩诗外传》记载,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随从人员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一同煮成汤给重耳吃。
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终于回国即位。
同甘共苦,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深的感情,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很多人能与人同甘,但却很难与人共苦;也有不少人能与人共苦,但却很难与人同甘;晋文公似乎属于后者。
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获得了高官厚禄,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悄悄回了老家孝敬老母。经有人提醒,晋文公才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介子推,他命令全国上下寻找介子推。《史记·晋世家》记载:“介子推从者怜之,刀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恐,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介子推不愿再当官,便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上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至死再也没有见晋文公一面。民间传说,介子推隐归绵上山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上山访求。晋文公一行到了绵上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却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如果火焚绵上山,身为孝子的介子推一定为保全老母性命,背母出山。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令改绵上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树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廷行走,呱嗒呱嗒的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介子推的故事生动感人,流传了两千多年。介子推功不言禄的高尚品格,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一种可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lishigushi/202303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