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历史故事/立木取信

立木取信

立木取信秦国地处西陲,长时间被中原国家视为戎狄之邦。到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之时,国力才渐渐强大起来。虽有秦穆公独霸西戎的强大,但后嗣几位君主时期,贵族侵凌公室,干涉君位,曾多次发生内乱,使秦国政权分散,君权削弱,国势日衰。各国也乘机欺负秦国。魏文侯曾用吴起为将,一举连拔秦国五城,夺去了河西大片地方。楚国也攻占了汉中之地。东方各国的诸侯又都看不起...

立木取信

秦国地处西陲,长时间被中原国家视为戎狄之邦。到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之时,国力才渐渐强大起来。虽有秦穆公独霸西戎的强大,但后嗣几位君主时期,贵族侵凌公室,干涉君位,曾多次发生内乱,使秦国政权分散,君权削弱,国势日衰。各国也乘机欺负秦国。魏文侯曾用吴起为将,一举连拔秦国五城,夺去了河西大片地方。楚国也攻占了汉中之地。东方各国的诸侯又都看不起秦国了。

秦穆公后二百六十余年,秦国又迎来了几位雄主。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他的二十一岁的儿子渠梁即位,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他看到东方国家经过不同程度的改革后,国力都加强了,特别是东方的齐威王、魏惠王,是当时七雄中力量最强大的两霸。秦孝公决心继承秦献公的事业,使秦国很快地强盛起来。于是,秦孝公广揽人才,下诏求贤。

就在这时,有个叫作公孙鞅的人,从魏国来到秦国。公孙鞅又叫卫鞅,原是卫国贵族子弟,从小就好“刑名之学”,曾受过法家李悝、吴起的影响。他曾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叔痤(《史记·商君列传》作“公叔座”)为中庶子时,公叔痤见他很有才能,临死前,魏惠王曾去探问公叔痤,看到公叔痤病入膏肓,于是极为心痛地说:“公叔你病重,若你不幸走了,国家该怎么办啊?”公叔痤乘机把公孙鞅推荐给魏惠王,希望魏惠王把军国大事交给公孙鞅。并说:如果不用就把他杀掉,不能让公孙鞅离开魏国。对于老臣弥留之际的一番话,魏惠王没有听进去。他不但没有任用公孙鞅,反而讥笑公叔痤荒唐可笑。《战国策·魏策一》“魏公叔痤病”章记载:“(魏惠王)看望完公叔痤后,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魏王离去后,也许是公叔痤于心不忍,他把公孙鞅叫到身边,告诉了他对魏王进谏的一番话,并对公孙鞅说,你赶快离开魏国吧,否则会被魏王所擒。公孙鞅非常聪明,他安慰公叔痤说,魏王不会因您的一番话而重用我,同样也不会因您的一番话而杀掉我,放心吧。他没有离去,一直守到公叔痤辞世。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就来到了秦国。

公孙鞅来到秦国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得以与秦孝公三次相见,终于以“霸道”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实行变法。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镒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镒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镒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这就是“立木取信”的由来。这可以看作是公孙鞅变法的起点和奠基石。历史上常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如何才得民心呢?其实就是取信于民、言而有信。当一个政权始终能做到言而有信,但凡对黎民百姓承诺了的事情,一定要如期如约兑现,自然就能赢得百姓的拥戴。

公孙鞅变法前后有两次。第一次是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公布的。据《史记·商君列传》载,主要内容有:

(1)编定户籍,实行“连坐”。公孙鞅把全国居民,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编定户籍。这样不仅使国家直接掌握了全国户口数,而且便于相互监督。新法规定,有犯法而不报告的,十家都得受到连坐,处以腰斩;报告人和杀敌者同样受奖。隐藏罪犯,按投敌者论处。

(2)奖励军功,严禁私斗。新法规定,凡为国家立有军功的,按功劳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私斗者按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这样就增强了军事力量。

(3)废除旧有的世卿世禄制,重新确定爵位和等级。新法规定,宗室(国君的亲属)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得享受宗室的特权。必须依据对国家功劳的大小,确定爵位、田宅、奴婢以及车服器用等的占有,不许僭越逾制。有功的就显荣,没有功劳的,虽然富有也不能尊荣。这就严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4)鼓励个体小家庭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新法规定,凡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否则要加倍出赋税。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得多,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做官奴。

新法公布后,国都很多人议论,一些旧贵族也不满意,其中太子明知故犯。公孙鞅认为,新法之所以贯彻有困难,主要就是这些自恃位高势大以为别人不敢动的大贵族们不遵守。为此,公孙鞅决定依法处理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于是“刑其傅公子虔,黥(脸上刺字的刑罚)其师公孙贾”。从此后,再也没谁敢不遵守新法了。

新法推行十年,取得了显著成效。秦国的民众非常高兴,个个“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城乡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国把都城迁到了咸阳,同时进一步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

(1)在全国普遍建立县制。新法规定把原来的小乡邑加以合并,统一规划为三十一县。县设令、丞(令是一县之长,丞辅助令管文书、库房、狱讼等),直接由国君任免。

(2)“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民得买卖”。这是把从前所谓的“井田制”那种纵横疆界消除掉,鼓励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可以买卖,按照土地多寡征收赋税;这样一来,就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旧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3)“平斗桶、权衡、丈尺”,统一秦国的度量衡,这样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4)又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秦国焚诗书,一般都以为是从秦始皇开始。其实在秦孝公时就实行过。商鞅还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秦律的制定,是用法律的形式把他所实行的各种改革成果固定下来。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也很大。

公孙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前后达一二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发展了封建经济,巩固了统治秩序,奠定了富强的基础,从而使秦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秦国能够最后消灭六国割据势力,统一整个中国是和公孙鞅的改革分不开的。

秦孝公因公孙鞅有功于秦,“封之於(音‘屋’)、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所以又称为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一些不甘心失败的旧贵族乘机报复,诬告他想谋反。商鞅打算逃往他国,结果在途中被抓了回去,车裂而死。

商鞅虽然被旧贵族杀害了,但商鞅的变法成果,却在秦国生根发芽了,变法中提出的许多措施,一直沿袭到秦亡为止。

商鞅变法影响深远,作用巨大。在秦国,从此法家思想就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对封建制的发展和巩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法家的严刑峻法,特别是商鞅开创的“焚诗书、禁游说”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政治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lishigushi/202303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