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历史故事/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得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稀世珍宝——和氏璧。按照《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楚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卞和犯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楚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楚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楚文王派人去问他为...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得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稀世珍宝——和氏璧。按照《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楚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卞和犯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楚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楚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楚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楚文王令人治玉,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之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

后来楚人丢失了和氏璧,结果为赵国所得。此消息一出,诸国羡慕。此时的秦国,势力强大,天下宝器、人才均为其所有。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也不能决定该怎么办。当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赵惠文王问:“谁可当使者?”蔺相如说:“大王如无人,臣愿奉璧出使秦国。如秦国交出城,则把玉璧留给秦国,否则,臣请完璧归赵。”意思是说,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城池,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邯郸。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皆呼万岁。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玉璧不可强夺,于是答应斋戒五天。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广成传舍歇息。

蔺相如回到传舍,估计秦王虽斋戒了,却一定负约偿城,便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邯郸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郸去了。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绝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即刻奉璧于秦。”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词,不好翻脸,只得说:“今杀相如,终不能得到玉璧,却断绝了秦赵之欢,不如厚待相如,让他回赵,赵王难道以一璧之故欺侮我秦国吗?”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邯郸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看起来,秦昭襄王本来也不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也没再提交换的事。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来龙去脉。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忍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今两虎共斗,必不能都活着,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可以想象,这时的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就是“负荆请罪”的由来。

“完璧归赵”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现河北省邯郸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需要补充的是,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在此之前,赵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早已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据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秦始皇制作皇帝玺,以和氏璧为质材,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之状,能工巧匠将和氏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玉玺”,成为国家和政权的“名片”。

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传国玉玺(“玉玺”有时也作“御玺”)献给了刘邦,玉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传国玉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传国玉玺屡易其主。隋亡后,传国玉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传国玉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传国玉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玉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王莽篡汉时,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当时王政君大怒,将传国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崩碎了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明白了和氏璧的来踪去迹和本末渊薮,便会明白秦一定要得到和氏璧的心情和动机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lishigushi/202303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