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35.商鞅变法。
商鞅即卫鞅,又名公孙鞅,春秋、战国之交,秦国的贵族势力强大,侵凌公室,干涉君位,政权分散,国势日衰。中原五国都看不起秦国,魏国任吴起为将,曾一举连拔秦国五城,夺去秦国河西大片领土。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力图改变内忧外患局面,于是采取了迁都,清理户籍,整顿军队,废除人殉(葬)和开辟市场交易等措施,使秦国有所好转。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下决心改革图强,为此招贤纳士。原卫国贵族子弟卫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应讯来到秦国。通过三次与孝公面谈,以富国图强说服孝公变法。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左庶长,掌握军政大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变法。首先编定户籍,实行“连坐法”,全国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一家犯法,无人告发,则十家连坐,处以斩刑。另有告发者,对告发人赐爵一级。隐藏坏人者,按照敌者论处;废除士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还给予田宅、奴婢、俸禄等赏赐;禁止私斗,奖励耕织,并招揽外人到秦地垦荒等等。变法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旧势力的阻拦。卫鞅在孝公鼎力支持下,首先拿太子开刀予以处罚。但因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则以太师代为受罚。太师公孙贤被处以黥刑,其子虔也因违法处以劓刑。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敢反抗变法。
新法推行十年,成效卓著,人民丰衣足食,出现了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大治局面。公元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卫鞅推行第二次变法:设立郡、县制,全国统一规划,合并乡村镇为县,共设立31个县,县设县令或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免。同时,废除井田制,开阡陌,鼓励开垦荒田,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交易;还统一了度量衡,方便交换与税收;禁诗书,禁游说,制定秦律等。
秦国经过这再次改革变法,大为强盛。秦孝公因卫鞅功彪千秋,封给他商地十五邑,号为商君,所以此后称其为商鞅。但商鞅变法,因侵犯到贵族利益,遭到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公元前338年,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离世,贵族乘机报复,诬告商鞅谋反,原太子继位后,对商鞅施以车裂极刑。商鞅虽被杀害,但他推行的改革变法却大多保留下来,为秦国在战国后期先后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全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