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历史故事/《三征噶尔丹》

《三征噶尔丹》

三征噶尔丹№ 026清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同蒙古族的亲善和睦关系。蒙古各部接受清朝的封号,双方通过联姻保持世代的政治友好关系。然而,野心勃勃的噶尔丹却破坏了蒙古大草原的和平,它们兴兵作乱,试图分裂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间的和平,充满豪情的康熙帝亲自远赴大漠,风餐露宿,三征噶尔丹,清除了破坏国家稳定的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王权的稳固。元朝灭亡以后,逃...

三征噶尔丹

№ 026

清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同蒙古族的亲善和睦关系。蒙古各部接受清朝的封号,双方通过联姻保持世代的政治友好关系。然而,野心勃勃的噶尔丹却破坏了蒙古大草原的和平,它们兴兵作乱,试图分裂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间的和平,充满豪情的康熙帝亲自远赴大漠,风餐露宿,三征噶尔丹,清除了破坏国家稳定的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王权的稳固。

元朝灭亡以后,逃回北方的蒙古族逐渐分裂。到明末清初时,蒙古族分裂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漠南和漠北两支在清朝建立后,先后归顺。但是漠西有个准噶尔部落,首领是噶尔丹,他在沙俄的唆使下,先是带兵征服了漠南蒙古,然后又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了一阵,最后还是失败了。几十万漠北蒙古人逃到了漠南,请求清政府的保护。康熙帝一边安抚那里的难民,一边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命令他从漠北撤军。可是噶尔丹仗着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非但不听康熙帝的劝告,反而妄想攻打到北京。

康熙的铠甲

1690年,康熙帝决定亲自征伐气焰嚣张的噶尔丹。清军兵分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统领,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康熙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早有准备的噶尔丹打败了右路的清军,因此更加轻视清军,一路向南猛攻,一直打到了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

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他把成千上万只骆驼绑住四脚躺在地上,在驼背上压上箱子,蒙上湿毛毡,士兵们则躲在驼阵后发炮射箭,形成驼城。

康熙帝命令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集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骆驼炸得血肉横飞,终于打开了驼城的缺口。清军士兵马上冲杀过去,福全又派人绕到噶尔丹军队的后方夹击,把噶尔丹军队杀得慌忙逃窜。

为了延缓清军的追击,噶尔丹假意派一个喇嘛向清军求和。康熙帝看出噶尔丹求和是缓兵之计,就下令继续追击,但噶尔丹已经借机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漠北。

噶尔丹败走漠北后,表面上假装臣服于清朝,暗地里却在组织兵马,企图卷土重来。1694年,康熙帝派使者去邀请他讲和,他不但不来,还将使者杀害了,并且派人到漠南散布说他已经向沙俄政府借了六万鸟枪兵,蒙古亲王纷纷向康熙帝告发。

康熙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

《皇清职贡图》。《皇清职贡图》是清朝记述海外诸国及国内各民族的史籍。乾隆时大学士傅恒主持编纂,乾隆十六年(1751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完成七卷,二十八年(1763年)续成一卷,合卷首共九卷。该卷为《清职贡图》中的九卷附诸臣恭和诗二卷。

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兵分东、西、中三路,分别由萨布素、费扬古和康熙帝统帅。在出征的路上,康熙帝的中路军首先碰到了敌军的前锋。当时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有大臣担心兵力太少,无法取胜,就劝康熙帝撤回北京。康熙帝坚决不同意,还派使者去告诉噶尔丹他亲征的消息。

噶尔丹听说康熙帝挂帅亲征,跑到山头一看,只见清军黄旗飘扬,军容整齐,吓得连夜拔营撤退。他在昭莫多(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遇到费扬古的截击,死伤惨重,最后只带几十个骑兵逃跑了。

第二年春天,康熙帝又带了大军第三次征讨噶尔丹残余部队,噶尔丹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杀,这场叛乱终于平息了下来,中国的领土也得到了统一。

【中国历史知识小词典】

奠定版图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千米。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