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战》
邲之战
№ 059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出兵伐郑。晋景公闻讯,为了拉拢郑国,派荀林父率军救郑。郑国被楚军围困日久,抵挡不住在晋军赶来之前,先一步投降楚国。郑襄公又恐得罪晋国,于是遣人往晋、楚大营探听虚实,顺带煽风点火,使晋、楚交战,以隔岸观火。荀林父本意退兵,但手下诸员大将不顾命令,擅自向楚军挑战。楚王忍无可忍,率兵攻打驻扎在邲地的晋军,晋军纷乱迎战,最后惨败而归。
由晋文公、秦穆公共同开创的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在经历了崤之战后发生了逆转性的改变。由于秦晋关系的恶化,晋国丧失了一个强大而坚实的盟友,而楚国则因此解除了它继续向中原推进的后顾之忧。往后的时期,晋国国内各卿大夫的权势日益加重,大夫相争,内乱迭起,晋国再也没有晋文公时期的蓬勃之气;而另一面,楚庄王奋发突起,任用孙叔敖辅佐朝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改革军事,楚国的实力日渐增强。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勃勃野心也随着楚国的逐渐强盛而愈加强烈,一场晋、楚两国间的争霸之战蓄势待发。
楚庄王挥军向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楚庄王亲率大军围困郑国三个多月。郑国抵挡不住在晋军赶来之前,先一步投降楚国。
公元前597年,平定了陈国之乱的楚庄王为了教训收受宋国贿赂,并擅自与宋国讲和的郑国,亲率大军围攻郑都新郑。郑国坚守数月,最终投降。就在郑国遭楚国围攻之际,郑国也向晋国发出了求救信号。晋景公以荀林父为中军主帅带领上、中、下三军救郑,晋军行至黄河岸边听说郑国扛不住向楚国投降,本来就不想打仗的荀林父决意以未及救郑为由,退兵回国。上军主将士会认为楚国国内政治稳定、实力坚厚,军队又训练有素,退之为上策。中军副将先穀则认为如果晋军面对强敌一味退缩,有负晋文公辛苦创下的霸业。他极力地反对退兵,不顾主帅之命,擅自带了一支队伍渡过黄河找楚军挑战。
钟离国遗址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的文物钟。钟离国是春秋时期一个嬴姓小国,故址在今安徽凤阳一带,后为楚国所灭。
先穀刚走出营门,遇上中军大夫赵婴齐、下军大夫赵同、赵括两兄弟。三人听说先穀要出营与楚军交战,击掌响应,也各带人马加入渡河大军之中。大夫魏锜、赵旃平日在朝中不怎么得宠,想借此机会泄私愤,于是也以和谈的名义私自前往楚营索战。
荀林父得知赵婴齐兄弟也随先穀而去,心下没了对策。司马韩厥建议不如三军齐发,如果此战大捷,则诸将皆有功;如若战败,则诸将共担其责。荀林父听从韩厥建议,传三军并进渡过黄河,驻扎在邲地的敖、鄗二山(今河南荥阳北)之间。
楚庄王得知晋军渡河而来,召重臣商议战与不战。庄王和令尹孙叔敖有意撤兵,大夫伍参认为晋军主帅荀林父与手下诸将分歧众多,将帅不和是兵家大忌,晋军必败。他又进一步使用激将法说,堂堂楚国之君避战于晋国之臣,实在是社稷大辱,如果回去,必会遭到楚人不耻。楚庄王被他这么一激,下定决心与晋军一战,随即命孙叔敖停止撤退,回师北上。
楚庄王先遣人向晋军求和,以假象迷惑荀林父。荀林父一面因将不听命而没有决胜之心,另一面又为楚使求和的假象所惑,未作战斗准备。楚庄王看准时机,采取主动攻势迅速接近晋军,展开进攻。晋军遭到突袭,慌做一团,荀林父急命士兵渡河逃归。上军主将士会此前有所准备,在敖山上埋设伏兵,未被打败。中军大夫赵婴齐也多留了一计,提前派人在黄河岸边布置了舟船,以应逃跑之需。晋军在楚军的猛烈攻势下,毫无还手之力,被打得七零八落、狼狈不堪。撤退的晋军一拨接一拨往黄河岸边涌来,赵婴齐过黄河后,在对岸四下搜罗舟船再返回这边接应残军。赵同和赵括来到岸边,得知赵婴齐不顾手足自己先行渡河,顿时火冒三丈,从此与赵婴齐有了怨隙。
晋楚邲之战以晋军大败宣告结束,楚庄王则通过这一仗建立起自己的霸权,但因为晋国国力雄厚,其锐势虽减,不过也只是暂时落于下风。
【中国历史知识小词典】
蜀地会盟
邲之战中楚国一举击败中原霸主晋国,由此掀开楚国称霸的大幕。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齐、曹、邾、薛、鄫等十四国于蜀(今山东泰安西)会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