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历史故事/《晋楚鄢陵之战》

《晋楚鄢陵之战》

晋楚鄢陵之战№ 066邲之战的惨败使得晋国霸权一度走上下坡路,楚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继晋文公之后登上春秋霸主之位。然而楚庄王去世,楚国霸主之位顿时黯然失色。晋国虽然战败,但毕竟实力雄厚,在君臣的反省检讨下,他们上下一心谋求东山再起。一面与周边各诸侯国搞好关系,一面密切关注楚国动向。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在鄢陵展开一场大战,楚共王受伤,楚军战败,晋军全胜。晋...

晋楚鄢陵之战

№ 066

邲之战的惨败使得晋国霸权一度走上下坡路,楚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继晋文公之后登上春秋霸主之位。然而楚庄王去世,楚国霸主之位顿时黯然失色。晋国虽然战败,但毕竟实力雄厚,在君臣的反省检讨下,他们上下一心谋求东山再起。一面与周边各诸侯国搞好关系,一面密切关注楚国动向。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在鄢陵展开一场大战,楚共王受伤,楚军战败,晋军全胜。

晋楚两大强国之间的长期争斗不仅让两国各自劳民伤财,也使各小诸侯国饱受战乱之苦。一些有识之士想方设法试图阻止战争,使各国得以休养生息,处在大国夹缝中的宋国更让大夫华元忧心不已。华元入楚为质,结识了楚令尹子重,二人相交颇深。同时他又与晋大夫栾书友善,在华元的斡旋与安排下,楚令尹子重与晋大夫栾书终于肯坐下来共同探讨一下两国的将来。经一番探讨,两国都表示愿意接受华元的倡议,停战修和。

鄢陵之战示意图

公元前579年,晋国大夫士燮与楚国公子罢、许偃在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西门外举行了第一次弭兵会盟。当利益摆在面前,仅凭一纸盟约,显然无法遏制它所带来的诱惑。公元前578年,晋国联合齐、宋、卫、鲁、郑、曹、邾、滕诸国军队伐秦。晋景公之子,即位两年多的晋厉公率晋国四军(中、上、下、新)与各国联军在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县北)打败秦军,然后渡泾河,进抵侯丽(今陕西省礼泉县东)而还。麻隧之战后,秦国被迫居于一隅,晋国势力更盛,中原诸国事实上成为晋的附庸。而楚国未能审时度势,在秦国迫切需要帮手之际拉秦国一把,从而失去与晋国争霸的最佳时机,陷入争霸格局的被动境地。

公元前577年,郑国仗着晋国撑腰,攻打楚国的属国许,反被许国打败。郑成公不甘失败,再度攻许,许国被迫向郑请和。楚国未能保护自己的属国,这让楚共王脸上着实无光。公元前576年,楚国伐郑,先夺了郑的暴隧(今河南省原阳县西),接着又进攻卫国,至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晋中军将栾书得知楚郑交战,意图报复楚国,被韩厥拦住。同年,楚共王按照许灵公的要求,“迁许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南),许国从此成为楚国附庸,其旧地为郑国所有。

春秋中期晋国子犯龢钟八件之一

公元前575年春,楚国为了笼络郑国,与郑讲和。同年夏,郑国又跑去攻打晋国的忠实盟友宋。双方先后在沟陂(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之间)、汋陵(今河南省宁陵县南)两度交手,郑国一败再败。与此同时,晋国也没有袖手旁观,一方面出动四军,一方面派人前往卫国、齐国、鲁国游说协同作战,准备共同伐郑。郑成公闯了大祸,赶紧向楚国搬救兵。楚国派出司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统领的三军,会同蛮军,与晋军战于郑地鄢陵。

就在晋军开往鄢陵途中,其他各国军队尚未赶来时,楚军抓住大雾天气接近晋军布兵排阵,想抢占战场上的主动权。晋军主帅栾书想要坚守以待;而新军统帅郤至则认为楚军主帅子犯和子重关系不和、楚军亲兵良莠不齐、郑军队列不整、蛮军不懂阵法等弱点,可迎面出击,逐个击破。

晋厉公和栾书采纳了郤至的建议,改变原有坚守待援的阵势,率先攻击楚军薄弱的左右军。楚共王企图击败晋厉公所在的中军,结果遭到晋军顽强抵抗,他本人还被晋将魏锜用箭射伤。楚王受伤的消息很快传开,楚军人心浮动,晋军趁势加紧攻势。这场战斗持续整整一天,从清晨一直打到黄昏,楚军损失惨重,公子茂被俘。楚共王无奈,只得宣布次日再战。晋军借机厉兵秣马,楚王于是召公子侧商议对策。公子侧因为醉酒不能议事,楚共王遂下令撤兵。

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两国主力会战。虽然以晋胜楚败告终,晋国借此也得以重整霸业,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明显减弱,而楚国问鼎中原的势头则更是由此走向颓势。

【中国历史知识小词典】

弭兵会盟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大夫向戌的积极斡旋下,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宋国、邾国、滕国等国在宋国的西门之外再次结盟订约,为春秋史上第二次弭兵会盟。这次弭兵之盟在很紧张的气氛之中结束,会盟约定晋楚两国的附庸国都需要向对方缴贡,(齐、秦作为盟国除外)。会盟虽然暂时中止了战争,但这些小国家却因此受到晋楚严重的盘剥。公元前545年,齐、陈、蔡、燕、杞、胡、沈、白狄投靠晋国,同样,鲁、宋、陈、郑、许投靠楚国。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