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2日星期日
首页/名家作品赏析/鲁迅《复仇》原文与赏析

鲁迅《复仇》原文与赏析

复 仇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于是各以这温热互相蛊惑,煽动,牵引,拚命地希求偎倚,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但倘若用一柄尖锐的利刃,只一击,穿透这桃红色的,菲薄的皮肤,将见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其次,则给以冰冷的呼吸,示以淡白的嘴唇,使...

复 仇

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于是各以这温热互相蛊惑,煽动,牵引,拚命地希求偎倚,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

但倘若用一柄尖锐的利刃,只一击,穿透这桃红色的,菲薄的皮肤,将见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其次,则给以冰冷的呼吸,示以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而其自身,则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这样,所以,有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

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如蚂蚁要扛鲞头。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从四面奔来,而且拚命地伸长脖子,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他们俩这样地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

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导读:

《复仇》写作于1924年12月20日,载于同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7期,和《复仇(其二)》写作于同一天,同期发表。从这两篇开始,散文诗不再设《野草》大标题,而是直接以题名为大标题,然后副标题一律为《野草之×》,署名鲁迅。

对于该篇,鲁迅在1931年的《〈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他又在1934年5月16日致郑振铎的信中说:“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但此亦不过愤激之谈,该二人或相爱,或相杀,还是照所欲而行的为是。”

通观鲁迅此后的一些列带有“复仇”倾向的篇目,如《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铸剑》等,皆是描述为他人所伤害的一个“主体”向着具体目标复仇的故事。而此篇显然不同,倒是多少使人想起《药》当中“古轩亭口”的场景,或者《阿Q正传》最后一章《大团圆》当中街头的看客场景,抑或是几个月之后创作的《示众》里面的描写。可是这三篇当中对看客的描写,并没有“复仇”的意味。描写庸众生命的颓废,并向之复仇,会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鲁迅所翻译的俄国无政府主义小说《工人绥惠略夫》里面的场景。小说的最后,绥惠略夫在剧场中无分别地向群众开枪射击,意味着向民众复仇。触发鲁迅写作此篇的具体事件,或许真的如鲁迅所言,社会上旁观者太多,从而勾起了作者早年的苦痛记忆。然而,鲁迅写作当下的个人经历或者阅读,或许更能够触醒此记忆吧!1923年7月,兄弟失和,以至于争吵、打骂、驱逐,这其中肯定少不了旁∕围观者。1924年6月11日,鲁迅最后一次回八道湾取书及什器,又是一顿打骂,这其中也一定少不了旁∕围观者,这对于鲁迅来说是何其苦痛的创伤记忆!后来鲁迅不止一次地描写小孩子对着“被侮辱者”拿着树叶做打枪状的“吧!”其实这正是这种创伤记忆的生动再现。这种创伤记忆或许也影响到鲁迅的阅读、翻译以及创作。在写作《复仇》的前四天,鲁迅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他所翻译的荷兰作家穆尔塔图里的散文诗,名字叫《无礼与非礼》,就讲述了一个勤劳的萨木夜提年轻人,因为世俗的原因而被庸众剥夺了劳动成果并遭毒打的故事。这些或许都成为鲁迅选择以“复仇”为主题写作该散文诗的因子吧!

不过,除此之外,鲁迅写作这篇散文诗,受到的最重要影响应该还是来自厨川白村。他在散文诗中不厌其烦地表达对“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的礼赞,其直接来源正是他刚刚翻译完成的《苦闷的象征》中厨川白村对“生命力”和“生的欢喜(joy of life)”的无限赞美。而在创作《复仇》当月的5日,鲁迅翻译了厨川白村的另一部作品《出了象牙之塔》中的一部分《观照享乐的生活》。这部作品则更直接地提倡“生命之力”和“生命享乐的大欢喜”,“当生命奔逸的时候,有时跳出了道德的圈外,便和理智的命令也违反。有时也许会不顾利害的关系,而踊跃于生命的奔腾中。在这里,真的活着的人味才出现”(《观照享乐的生活》)。从这段引文,我们或许能看到鲁迅写作的些许来源吧!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